在老黄历 “宜” 事项中,“挽面” 是与婚嫁、节庆相关的民俗术语,多标注在适合 “整理仪容” 的日期里,常见于女子出嫁前、重大节日(如春节、端午)前的日程中。作为传统民间美容方式,挽面是女子修饰容貌、以示庄重的重要仪式,尤其在婚嫁场景中,有 “开脸”“上头” 的寓意,象征从 “少女” 到 “妇人” 的身份转变。
一、“挽面” 的核心含义
“挽面” 又称 “绞面”“开面”,是用麻线绞除面部汗毛(额头、眉毛、脸颊等处)的传统美容技法。操作时,挽面师傅将麻线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拉扯成交叉状,在面部快速滚动,利用麻线的摩擦力拔除汗毛,同时修整眉形。传统语境中,挽面不仅是 “美容”,更暗含 “洁净、庄重” 的寓意 —— 女子在重要场合前挽面,是为了以 “清爽面容” 示人,体现对场合的尊重;婚嫁时的挽面则更具仪式感,象征 “去除稚气、迎接新生活”。
二、挽面的历史渊源
挽面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民间已有用丝线去除面部细毛的记载,《唐六典》提及 “宫人美容,有绞面之法”,最初流行于宫廷;宋代后传入民间,成为女子婚嫁前的必备礼仪,《东京梦华录》记载新娘出嫁前 “择吉日挽面,修饰容仪”;明清时期,挽面习俗普及,不仅限于婚嫁,春节、中秋等节日前,女子也会挽面以示 “辞旧迎新”,且老黄历中 “宜挽面” 的择吉标准逐渐形成,需避开 “破日”“经期”,优先选 “黄道吉日”;近现代以来,挽面虽受现代美容方式冲击,但在闽南、潮汕、客家等地区,仍保留着婚嫁前挽面的传统,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三、挽面的主要流程
传统挽面仪式讲究 “步骤有序、手法轻柔”,不同地区细节略有差异,但核心环节一致,具体如下:
流程环节 | 核心内容 | 象征意义 |
---|---|---|
择吉准备 | 按老黄历 “宜挽面” 的日期,准备麻线(需用新线)、滑石粉(或爽身粉)、眉钳,邀请有经验的 “挽面婆”(多为已婚妇女) | 新线表 “洁净”,滑石粉防皮肤摩擦受伤,择吉显庄重 |
洁面涂粉 | 女子洗净面部后,挽面婆在其面部均匀涂抹滑石粉,梳理眉毛,标记需修整的范围 | 涂粉减少麻线对皮肤的刺激,标记范围确保眉形规整 |
绞面操作 | 挽面婆将麻线对折,一端用牙齿咬住,另一端用双手拉扯,使麻线在面部形成交叉,快速滚动绞除汗毛,先额头、再脸颊、最后修眉 | 手法轻柔避免疼痛,按 “额头 - 脸颊 - 眉毛” 顺序,象征 “从上到下、从外到内” 的洁净 |
收尾护理 | 绞面结束后,用温水擦拭面部,涂抹润肤膏(多为猪油或凡士林),叮嘱女子当天避免碰冷水、暴晒 | 护理皮肤减少红肿,叮嘱禁忌体现对女子的呵护 |
仪式祝福 | 若为婚嫁挽面,挽面婆会边操作边念祝福语(如 “挽面挽得光,嫁个好儿郎”),结束后收取 “利是”(红包) | 祝福语寄托美好期许,利是表 “感谢与吉利” |
其中 “婚嫁挽面” 最具仪式感,部分地区还会在挽面后为女子 “上头”(梳发髻),完成身份转变的象征仪式。
四、老黄历中 “宜挽面” 的适用场景
传统上,老黄历标注 “宜挽面” 的日期,多对应以下重要场景,体现不同的民俗寓意:
婚嫁前:新娘在出嫁前 1-3 天挽面,是 “开脸” 仪式的核心,象征告别少女时代,以整洁面容嫁入夫家,部分地区还会要求由 “全福妇人”(父母健在、夫妻和睦、有儿有女)操作,寓意 “沾福气”;
节日前: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前,女子挽面是为了 “辞旧迎新”,以清爽容貌走亲访友,体现对节日的重视;
成年礼:部分地区女子 16 岁成年时,会在 “宜挽面” 的日子挽面,象征 “成年懂事”,正式步入社交场合;
重要聚会:如家族宴席、祭祀活动前,已婚女子挽面是为了以庄重形象参与,体现对家族事务的尊重。
如今,挽面虽不再普及,但传统内涵仍有创新延续:部分地区婚纱店会为新娘提供 “传统挽面” 服务,搭配汉服、秀禾服,还原婚嫁仪式感;旅游景区(如福建土楼、广东潮汕古城)会有挽面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技艺;更有人将挽面与现代护肤结合,用医用丝线、植物爽身粉替代传统材料,降低皮肤刺激,让这一古老美容方式适应现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