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2 月 6-8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55°。“大雪” 之名,并非指降雪量一定极大,而是寓意着 “至此而雪盛也”—— 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降雪的概率大幅增加,雪量也可能比小雪节气时更充沛,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启,天地间逐渐呈现出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冬日景象,也承载着人们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
气候特点
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冬季,气候呈现出 “气温显著下降、降水以雪为主、风力减弱” 的鲜明特征。
北方地区:气温普遍降至 0℃以下,部分东北、西北区域甚至低至 - 20℃到 - 30℃,土壤冻结、河流封冻,降雪频繁且积雪深厚,“雪落无声” 的静谧与 “冰天雪地” 的壮阔成为常见画面,为冬小麦等作物形成天然的 “雪被”,起到保温保湿作用。
南方地区:气温也明显下滑,长江流域多在 2℃-8℃之间,虽降雪频率低于北方,但偶有降雪出现时,常伴随 “冻雨” 天气,空气湿度大、体感湿冷;华南地区气温相对温和,但也告别了秋末的温暖,寒意渐浓。
整体来看,此时冷空气活动依旧频繁,但风力相较于秋冬交替时有所减弱,天气更显 “静寒”,昼夜温差虽不如秋冬之交悬殊,却因整体气温低,需重点防范低温冻害。
物候现象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以细腻的观察捕捉到这一节气的自然变化,勾勒出冬日生物的生存状态:
一候鹖鴠不鸣:鹖鴠(hé dàn),即寒号鸟,古人认为它感阴而鸣。大雪时节天气极度寒冷,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寒号鸟感知到严寒,便不再鸣叫,仿佛陷入 “静默越冬” 的状态,侧面体现了冬日的肃杀与宁静。
二候虎始交:老虎作为百兽中感知阴阳变化较敏锐的动物,此时虽处于寒冬,却已能察觉阳气开始悄悄萌动(为来年立春阳气升发做铺垫),于是开始进行交配繁殖。这一现象在古人眼中,是 “阴盛极而阳生” 的自然信号,暗含着冬日里生命孕育的希望。
三候荔挺出:“荔挺” 并非我们熟知的荔枝,而是一种耐寒的草本植物(一说为马蔺)。在万物凋零、多数植物枯萎的大雪时节,荔挺却能冲破冻土,抽出嫩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冬日里难得的一抹 “生机绿”,也象征着自然在严寒中暗藏的复苏力量。
传统习俗
大雪时节的习俗,多围绕 “御寒保暖”“储备冬粮”“祈福迎新” 展开,既顺应了冬日的气候特点,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腌肉腌菜,储备冬食:“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大雪节气气温低、湿度小,利于食物防腐,人们会宰杀家禽、腌制腊肉、香肠、咸鱼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腌制后挂起风干,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形成独特的腊味风味,为春节的餐桌提前储备美食;南方部分地区还会腌制萝卜干、雪里蕻等咸菜,搭配冬日主食,开胃解腻。
赏雪玩雪,尽享冬趣:大雪过后,北方多地积雪盈尺,赏雪成为重要活动 —— 文人雅士会煮茶赏雪、吟诗作对,普通百姓则带着孩子堆雪人、打雪仗,在冰雪中感受冬日的乐趣;部分地区还会观赏 “雾凇”(俗称 “树挂”),当低温雾气凝结在树枝上,形成洁白晶莹的雾凇,宛如 “冰雪童话世界”,是大雪时节难得的自然景观。
喝暖汤、吃温补食物:为抵御严寒,各地有吃温补食物的习俗。北方人喜欢喝羊肉汤、牛肉汤,搭配萝卜、白菜,既能暖身驱寒,又能滋补身体;南方部分地区会煮 “红薯粥”,红薯香甜软糯,粥品温热养胃,适合冬日食用;还有些地方会吃 “糍粑”,将蒸熟的糯米捣烂制成糍粑,煎熟后蘸糖食用,软糯香甜,寓意 “团圆温暖”。
“夜作” 与 “补冬”:古代民间有 “大雪夜作” 的习俗,因大雪时节白昼变短、夜晚变长,人们会利用夜晚时间做针线活、修补衣物,为家人准备冬日保暖的衣物;同时,“大雪” 也被视为 “补冬” 的关键时期,民间认为此时人体阳气潜藏,适合进补,除了吃羊肉、牛肉等肉类,还会食用红枣、桂圆、枸杞等滋补食材,以增强体质,为来年春天的健康打下基础。
养生要点
大雪时节气候寒冷干燥,养生需遵循 “藏阳御寒、温补养身、顺应冬藏” 的原则,重点关注起居、饮食与情志调节:
起居调养:早睡晚起,保暖防燥
大雪时节阳气潜藏,应顺应自然 “冬藏” 的规律,保持 “早睡晚起” 的作息 —— 早睡可帮助身体储存阳气,晚起则避免清晨低温对身体的刺激(尤其老年人和儿童,不宜过早外出)。
保暖重点在 “头部、颈部、脚部”: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外出需戴帽子;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咳嗽,可穿高领衣物或戴围巾;脚部为 “阳气之根”,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 40℃左右,时间 15-20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暖身助眠,同时避免睡前洗头,防止头部受凉。
室内注意保湿:冬季室内多开暖气或空调,空气干燥易导致皮肤干燥、喉咙不适,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晾晒湿毛巾,保持室内湿度在 50%-60%,同时每天开窗通风 1-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室内空气污浊。
饮食调理:温补为主,忌生冷油腻
饮食宜 “温补”,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鹿肉等温热性肉类,搭配萝卜、白菜、山药、土豆等蔬菜,既能滋补气血,又能避免 “上火”;同时,可适量食用坚果(如核桃、栗子、杏仁),坚果富含油脂和营养,能补充能量、御寒保暖。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油腻食物则不易消化,会加重肠胃负担,尤其冬季肠胃功能减弱,需格外注意。
多喝温水、淡茶:冬季干燥,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过浓的茶或酒,温水和淡茶(如红茶、熟普洱)既能暖身,又能促进新陈代谢。
情志调节:心态平和,避免 “抑郁”
大雪时节白昼变短、天气阴沉,容易让人产生 “情绪低落、烦躁焦虑” 等负面情绪,即民间所说的 “冬愁”。此时应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 可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体内 “血清素” 分泌,改善情绪),或参与室内活动(如读书、练字、下棋、做瑜伽),转移注意力;也可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生活趣事,避免独处时陷入负面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冬季身体阳气较弱,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以 “微微出汗” 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大雪不仅是自然节律的节点,更是冬日生活的 “温暖符号”—— 从腌肉赏雪的民俗,到温补养生的智慧,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人 “顺应自然、与冬共处” 的生活哲学。这个节气里,人们在抵御严寒的同时,也在为春节的团圆做准备,在冰雪的静谧中,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来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