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黄历 “宜”“忌” 事项中,“祀灶” 是腊月高频出现的民俗术语,多见于岁末辞旧相关日程标注。这个承载着千年家庭祈愿的仪式,是民间祭祀家神的重要传统,至今仍在多地流传。
一、“祀灶” 的核心含义
“祀灶” 即祭祀灶神,民间也称 “送灶”“辞灶”,是专为供奉 “灶君”(又称 “东厨司命”“灶王爷”)举行的仪式。灶神被视为掌管家庭饮食、监察善恶的家神,传说每年腊月会上天庭向玉帝禀报一家善恶。祀灶的核心是通过供奉与祈祷,求灶神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护佑家庭来年丰衣足食、平安顺遂。
二、祀灶的历史渊源
祀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礼记・月令》记载 “祀灶于灶”,彼时属国家 “五祀”(祀户、祀灶、祀中溜、祀门、祀行)之一,是官方祭祀;汉代灶神形象逐渐人格化,《淮南万毕术》提及 “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明确其 “上天报事” 的职能;魏晋后仪式流入民间,形成 “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去” 的固定习俗;明清时流程定型,《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等典籍均详细记载了京城 “备酒果、糖瓜送灶” 的场景,成为全民参与的岁末民俗。
三、祀灶的主要类型
祀灶按时间与地域差异,常见类型如下:
类型 | 核心目的 | 适用场景 |
---|---|---|
送灶(辞灶) | 送别灶神上天,祈求美言 | 腊月二十三(北方)、二十四(南方),岁末辞旧 |
接灶(迎灶) | 迎接灶神回宫,盼降吉祥 | 除夕当天,贴新灶神画像 |
日常祀灶 | 感念灶神护佑,祈求饮食丰足 | 家庭遇喜事(如乔迁)、或每月初一、十五,简易供奉 |
民间最重视 “送灶”,仪式最为隆重;“接灶” 多与除夕贴春联、守岁等习俗衔接,形成完整的 “送 - 迎” 闭环。
四、祀灶的仪式流程
完整的 “送灶” 仪式有明确步骤,老黄历中常标注 “宜洁净、宜供甜食”:
备供品:核心是甜食,如糖瓜、麦芽糖、年糕,寓意 “粘住灶神嘴”,使其不进谗言;辅以清水、料豆、秣草,供灶神的 “坐骑” 食用;部分地区会准备酒,称 “醉灶”,盼灶神带醉上天,少言过错。
净灶台:仪式前需擦拭灶膛、清洗灶台,揭下旧灶神画像,摆好供品与香炉,确保 “灶君府邸” 洁净。
行祭拜:多由家中长辈(传统为主妇)主持,点燃香烛,叩拜三次,诵念 “灶王爷,你上天,多说好,少说歹,来年送你糖瓜粘” 等口诀;部分地区会焚烧 “灶马纸”(画有马匹的黄纸),象征灶神乘马登天。
收尾事:祭拜后全家分食糖瓜,将旧灶神画像与灶马纸一同焚烧;待除夕 “接灶” 时,再贴上新灶神画像,摆上简单供品,完成仪式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