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黄历 “宜出殡”“宜安葬”“忌出行” 的事项中,“行丧” 是与丧葬出行相关的核心术语,多见于灵柩送葬、出殡上路等关键节点。传统观念视 “死为大事,丧有礼数”,认为行丧需 “择吉时、循仪轨、敬逝者”,并非单纯的送葬赶路,而是融合择日选时、仪轨执行、情感表达的文化活动,承载着 “礼送逝者安归、慰藉生者哀思” 的愿望,是传统社会 “慎终追远、重孝明礼” 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行丧” 的含义
“行丧” 在老黄历语境中属 “丧葬出行与礼仪执行” 范畴,核心是 “择吉出殡、礼送归葬”。“行” 特指灵柩从停灵处出发前往墓地的出行过程,“丧” 涵盖伴随出行的全套丧葬礼仪,二者结合涵盖从择日出殡、队列排布到路祭下葬的完整出行流程,讲究 “天时(吉神值日的出殡时辰)、地利(顺畅的送葬路线)、人和(仪轨周全与孝属恭谨)” 的统一。古人认为 “良辰行丧,逝者安魂”,老黄历中 “宜行丧” 的标注,本质是对 “丧葬出行需顺天时、合礼法” 的经验传承,盼逝者顺利归葬、生者无灾无扰。
与 “馀事勿取” 相比,二者存在明确关联与本质差异:“馀事勿取” 是 “限定行事范围” 的禁忌准则,若某日日值 “金匮” 且 “宜:行丧”“忌:馀事勿取”,则仅能开展行丧相关事务,其他事务均需规避;而 “行丧” 是具体的礼仪行为,常被列入 “馀事勿取” 之日的唯一 “宜” 项,是传统丧葬中 “顺时依礼” 的典型体现。
二、行丧的关键仪式流程
传统行丧礼仪注重礼法规范与情感表达结合,核心环节因地域与民族略有差异,但均以 “礼送逝者、彰显孝道” 为核心,且与停灵期的入殓、守灵等环节紧密衔接:
流程环节 | 核心内容 | 象征意义 |
---|---|---|
择吉起灵 | 请阴阳先生 “开殃榜” 定出殡吉日吉时,优先选 “成日”“开日” 等吉神值日时,忌 “重丧日”“冲煞日”(如死者属命与当日地支相冲);吉时多选清晨或晌午(避阴气过盛),提前整理送葬队列,备好铭旌、哭丧棒等器物,孝子穿孝服、披麻戴孝候命 | 顺时起灵避凶煞,备物列队显恭谨,寓意 “逝者上路无阻碍” |
辞灵摔盆 | 起灵前举行辞灵仪式,孝属跪拜灵前叩首告别,大儿媳抱 “馅食罐”(装最后一次祭奠饭食);长子或长孙摔碎 “阴阳盆”(灵前烧纸用的瓦盆),需一次摔碎,越碎越好,象征 “逝者携‘锅’上路,子孙断牵挂” | 辞灵寄哀思,摔盆明别离,寓意 “逝者安心归西” |
队列出行 | 按仪轨排布送葬队伍:前为草龙、铭旗引路,次为孝灯、乐队,中间是灵柩(由杠夫抬行),孝属按长幼排序紧随灵后(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最后是送葬亲友;行进中专人扬撒纸钱 “买路”,遇十字路口、桥梁需停柩祭拜 | 列队明尊卑,撒钱敬路神,寓意 “逝者畅行无阻” |
路祭安魂 | 沿途若遇亲友设路祭棚,送葬队伍停柩受祭,孝属叩首答谢;至墓地后先整理墓坑,将馅食罐、长明灯放入壁龛,阴阳先生矫正棺木方向,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 | 路祭显情谊,掩棺定归宿,寓意 “逝者入土为安” |
三、老黄历 “宜行丧” 的讲究与禁忌
行丧需兼顾择吉与礼法禁忌,且因地域习俗存在细节差异:
择吉要点:优先按 “刚柔配合” 择日 —— 刚日死则柔日葬,柔日死则刚日葬;忌七月出丧(民间视七月为鬼月,恐冲犯鬼魂)、忌双日出殡(部分民族认为双日易 “再死人”)。时辰上忌正午(怕招灾异)、忌深夜(阴气过盛),多选天刚亮或晌午时分。
行为禁忌:送葬队伍忌走回头路(怕逝者魂灵折返),孝属忌途中说笑打闹(显对逝者不敬),忌灵柩触碰门框(怕 “沾宅气”);扬撒纸钱忌用手直接抛撒,需用专用工具,且忌落在孝属身上。
特殊处理:若遇 “重丧日” 不得不出行,需在中堂挂红绸或棺木倒吊死鸡化解;急症去世者可简化择日流程,但需事后补行祈福仪式,以表对天时的敬畏。
现代可灵活调整,如用殡葬车替代杠夫抬棺,保留摔盆、打幡等核心仪式,选吉日举行遗体送别仪式,既传承 “慎终追远” 的内核,又契合现代殡葬规范。最终 “吉日为助仪,敬孝是根本”,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