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 (同结婚姻,受授聘金,也就是下聘礼)

在老黄历 “宜” 事项中,“纳采” 是传统婚嫁礼仪的高频术语,多标注在适合 “提亲议亲” 的日期里。作为古代 “婚嫁六礼” 的第一礼,纳采是男女双方家庭开启婚姻商议的第一步,是从 “有意结亲” 到 “正式议婚” 的关键开端,比现代所说的 “订婚” 更前置、更侧重 “提亲表意”。

一、“纳采” 的核心含义

“纳采” 字面意为 “收纳采礼”,实则是男方家庭委托媒人向女方家庭表达结亲意愿,并携带特定礼物上门提亲的礼仪。传统语境中,纳采并非直接谈婚论嫁,而是 “试探性议亲”—— 男方通过送 “采礼” 传递诚意,女方接受礼物则表示 “愿与男方商议婚事”,拒绝则意味着 “婉拒结亲”。其核心是 “表意愿、探态度”,为后续合八字、定婚约打下基础,是传统婚嫁中 “明媒正娶” 的起点。

二、纳采的历史渊源

纳采起源于周代,是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开篇之礼,《礼记・昏义》明确记载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始行焉”;汉代纳采礼仪逐渐细化,规定采礼需用 “玄纁束帛”(黑色与浅红色的丝织品)搭配大雁,大雁象征 “忠贞守节”,寓意婚姻长久;魏晋南北朝时,受社会动荡影响,纳采更注重 “快速表意”,采礼简化但媒人角色更关键;唐宋时期,纳采融入民间习俗,采礼新增糕点、茶叶等实用物品,且老黄历中 “宜纳采” 的择吉标准初步形成,需避开 “无春年”“冲媒人” 的日子;明清时,纳采流程定型,从 “选媒人” 到 “送采礼” 均有固定讲究,至今在部分地区(如闽南、潮汕)仍保留传统纳采仪式。

三、纳采的主要流程

传统纳采仪式讲究 “礼规严谨”,不同朝代略有调整,但核心环节始终围绕 “媒人牵头、礼物表意”,具体如下:

流程环节核心内容象征意义
择媒托请男方挑选品行端正、熟悉双方家庭的媒人,正式委托提亲事宜体现 "媒妁之言" 的传统,避免男女直接交涉的 "失礼"
择吉备礼按老黄历 "宜纳采" 的日期准备采礼,核心为 "大雁"(后可用鹅、鸭替代),搭配玄纁束帛、糕点、茶叶大雁表 "忠贞",玄纁象征 "阴阳和谐",糕点茶叶表 "诚意"
媒人上门媒人携带采礼前往女方家,先说明男方家庭情况与结亲意愿,再呈送采礼由媒人传递信息,避免双方家长直接谈亲的尴尬
女方回应女方家长与家族长辈商议后,若接受采礼,需设宴款待媒人;若拒绝,需将采礼原封不动退还,且委婉说明原因接受采礼 ="愿议婚",退还采礼 ="婉拒",态度明确不拖沓
反馈男方媒人返程后,向男方详细传达女方态度,若女方同意,双方约定后续 "问名"(交换生辰八字)的时间完成 "提亲" 闭环,为下一步议婚铺路

其中 “备大雁” 是纳采的标志性环节,古代认为大雁 “失偶不再配”,象征婚姻 “从一而终”,后来因大雁稀缺,才逐渐用其他家禽替代。

四、纳采与订婚的关联与区别

很多人会将纳采与订婚混淆,实则二者是婚嫁流程的不同阶段,核心差异如下:

阶段不同:纳采是 “议婚开端”,发生在双方未确定婚约前,仅表达 “结亲意愿”;订婚是 “婚约确定”,发生在纳采、合八字之后,是对婚姻关系的初步确认;

仪式重点不同:纳采侧重 “提亲表意”,流程简单,以 “送采礼、探态度” 为主;订婚侧重 “定婚约”,流程更复杂,需交换信物、写婚书、宴亲友;

结果不同:纳采后双方仍可因 “八字不合” 等原因终止议婚,无约束力;订婚则是双方家庭认可的 “准婚姻关系”,解除需经协商,更显郑重。

如今多数地区已简化纳采仪式,但核心内涵仍有保留:比如男方上门提亲时,会携带烟酒、水果、保健品等礼物(替代古代的大雁、束帛);部分地区仍会请 “中间人”(替代传统媒人)协调双方,传递心意;老黄历中 “宜纳采” 的标注,也成为不少家庭选择提亲日期的参考,让传统礼仪以更轻松的方式融入现代婚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