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黄历 “宜” 事项中,“订婚”(又称 “定亲”“许亲”)是婚恋相关的重要民俗术语,多标注在适合缔结姻缘、确定婚约的日期中。作为传统婚嫁流程的 “第一礼”,订婚承载着男女双方家庭对婚姻的郑重承诺,是从 “相恋” 到 “成婚” 的关键过渡环节。
一、“订婚” 的核心含义
“订婚” 即男女双方在家长见证下,通过约定仪式确定婚姻意向,交换信物或签订婚约,明确未来婚嫁关系的民俗行为。传统语境中,订婚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婚姻成立,却是 “明媒正娶” 的前置程序 —— 它通过家族层面的认可,将男女私情转化为受亲友尊重的 “准婚姻关系”,核心是 “定婚约、许终身”,为后续彩礼商议、婚礼筹备奠定基础。
二、订婚的历史渊源
订婚习俗可追溯至周代 “六礼” 中的 “纳征”(又称 “纳币”),彼时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正式确定婚约,属官方认可的婚嫁礼仪;汉代订婚仪式逐渐细化,《礼记》记载 “非受币,不交不亲”,明确聘礼是订婚的核心标志;魏晋南北朝时,受门阀制度影响,订婚更注重门第匹配,出现 “门第婚”,订婚需经 “媒人说合、家长考察” 双重环节;唐宋时期,订婚信物(如玉佩、金钗)开始流行,民间形成 “送定礼、写婚书” 的固定流程;明清时,老黄历中 “宜订婚” 的择吉标准逐渐完善,需避开 “冲生肖”“破日” 等不吉时辰,订婚习俗更趋规范化,至今仍在多地保留核心仪式。
三、订婚的主要流程
传统订婚仪式讲究 “礼序分明”,不同地区流程略有差异,但核心环节基本一致,具体如下:
流程环节 | 核心内容 | 象征意义 |
---|---|---|
媒人提亲 | 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合,介绍双方家庭背景、子女情况 | 体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传统婚嫁理念 |
合八字 | 双方交换子女生辰八字,请风水先生测算是否 "相合" | 避开 "生肖相冲、五行相克",祈愿婚姻顺遂 |
送定礼 | 男方携带聘礼(如礼金、首饰、糕点、布匹)到女方家 | 男方表达诚意,女方接受即认可婚约 |
换信物 | 男女双方交换小件信物(如戒指、手帕、玉佩) | 个人层面定情,象征 "私定终身" |
写婚书 | 双方家长签订婚约文书,明确彩礼、婚礼时间等关键事项 | 以文字形式固定婚约,受家族亲友见证 |
宴亲友 | 双方邀请近亲聚餐,宣布订婚喜讯 | 向外界公开 "准婚姻关系",获得亲友祝福 |
民间最重视 “送定礼” 与 “写婚书”,认为这两个环节是订婚仪式的 “核心凭证”,缺一不可。
四、老黄历中 “宜订婚” 的择吉讲究
老黄历标注 “宜订婚” 的日期,需符合多重择吉标准,传统上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避凶时:避开 “破日”“闭日”“劫煞日” 等老黄历中标记的不吉日期,尤其忌与男女双方生肖相冲的日子(如属鼠者忌马日、属牛者忌羊日);
选吉时:优先选择 “黄道吉日” 中的 “天德日”“月德日”“六合日”,这些时辰被认为 “利姻缘、宜缔约”;
看节气:避开 “清明”“冬至” 等与祭祀相关的节气前后,民间认为此时 “阴气重”,不宜办喜事;
合家庭:部分地区会兼顾双方家长的生肖,避免订婚日与家长生肖相冲,体现对长辈的尊重。
常见误区:订婚≠结婚
很多人混淆订婚与结婚的区别,二者核心差异如下:
法律效力不同:订婚仅为民俗约定,无法律约束力,双方可协商解除婚约;结婚需办理结婚证,属法律认可的婚姻关系;
仪式重点不同:订婚侧重 “定婚约”,仪式规模较小,以家庭内部参与为主;结婚侧重 “成婚姻”,仪式更隆重,需邀请亲友见证;
责任义务不同:订婚阶段双方无夫妻法律义务,仅需遵守婚约约定;结婚后双方需承担夫妻抚养、财产共有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