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的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后,春风送暖,人们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
“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气候特点
雨水时节,我国气候呈现显著的过渡特征。北方地区虽仍有冷空气活动,“倒春寒” 偶有发生,但气温已稳步回升至 0℃以上,土壤逐渐解冻,降水形式从降雪为主转为小雨或雨夹雪;南方地区暖湿气流更为活跃,长江中下游至华南一带降雨增多,进入 “桃花汛” 初期,细雨如丝,“江南烟雨” 的景致开始显现。此时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湿度上升,“春捂” 仍是重要的养生原则,提醒人们避免过早减衣受寒。
物候现象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细致描绘了节气的自然变化:
一候獭祭鱼:水面冰层融化,水獭开始频繁捕食,将捕获的鱼整齐排列在岸边,宛如祭祀般,展现出自然生物的生机与规律。
二候雁北归:大雁感知到春的气息,结束南方越冬,成群结队向北迁徙,预示着温暖的脚步逐渐靠近。
三候草木萌动:春雨滋润下,沉睡一冬的草木吸足水分,嫩芽冲破土壤,黄绿初绽,大地开始焕发生机。
传统习俗
回娘家:川西地区有 “雨水节,回娘家” 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携带罐罐肉、藤椅等礼物探望父母,感恩养育之恩,维系亲情纽带。
占稻色:华南地区通过爆炒糯谷米花占卜收成,米花越多则寓意稻谷丰收,体现了农耕社会对年景的重视与祈愿。
撞拜寄:川西民间,年轻妇女会在雨水清晨带孩子于路边 “撞拜寄”,让孩子认第一个路过的行人为干爹或干妈,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借他人福气护佑平安。
养生要点
起居调养:顺应阳气升发之势,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但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暖腰腹与关节,防范风寒湿邪入侵。
饮食调理:宜选择清淡健脾的食物,如春笋、菠菜、山药、红枣等,助力阳气生发;同时可食用生姜、葱等温热食材驱散寒气,搭配薏仁、芡实等祛湿食物,应对空气湿度上升的特点。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多亲近自然,通过散步、踏青等活动舒展身心,避免因气候多变引发情绪波动,顺应春季 “疏泄条达” 的养生之道。
雨水不仅是自然降水的节点,更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它以春雨的滋润唤醒大地,以习俗的传承连接人与自然,提醒着人们顺应天时、珍惜生机,在万物萌动中寄托对丰收与安康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