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1 个节气,属于夏季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7 月 6-8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05°。作为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标志着暑气正式进入盛期但尚未达到极致,民间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的说法 ——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模式,空气湿度攀升,“桑拿天” 渐成常态,同时雷暴、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增多,为夏季的 “湿热” 气候奠定基调。
历史渊源
小暑的名称源于古人对 “暑热程度” 的细分,核心是 “暑气初盛而未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明确解释:“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意为六月的节气,“暑” 即炎热,人们将炎热分为 “小” 与 “大”,月初的暑热尚浅,故称 “小暑”,这一命名直观体现了古人对季节温度变化的精准观察。
从历史脉络看,小暑的重要性与农耕文明及 “伏天” 文化紧密相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发现小暑与 “伏日” 的关联 —— 小暑后约 10 天进入 “三伏天”(初伏),而 “伏” 在古代意为 “隐伏避暑”,《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 676 年),初伏,以狗御蛊”,可见当时已形成伏日避暑、驱邪的习俗。汉代以后,小暑的农事意义进一步凸显,《农桑辑要》中记载 “小暑前后,雨泽不降,田禾将槁,则引水灌溉,毋致干裂”,强调此时降水对作物的关键作用;唐宋时期,小暑 “晒伏”“食新” 等习俗逐渐定型,成为民间应对暑热、感恩丰收的重要仪式,延续至今。
小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从气候、动物行为的变化中,精准捕捉了盛夏初期的自然节律: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北半球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冷空气基本退出,各地的风不再有初春的凉意、初夏的清爽,取而代之的是裹挟着热气的 “温风”—— 无论是田间的风、庭院的风,触之皆有灼热感,标志着 “暑热模式” 正式开启。这一候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气温的显著升高,也为后续 “上蒸下煮” 的气候奠定基础。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古称 “促织”)本是田间昆虫,喜阴凉环境。小暑后田间温度过高、湿度增大,不适宜生存,它们便会迁徙到人类居住的屋檐下、墙角缝隙中避暑,傍晚时分常能听到其鸣叫声。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物候,既体现了对昆虫习性的细致认知,也间接反映了暑热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三候鹰始击
“击” 指鹰开始捕猎。小暑时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近地面闷热不适宜鹰盘旋觅食;而高空空气相对凉爽、视野开阔,鹰便会飞向高空,盘旋寻找猎物(如小型鸟类、啮齿类动物),展现出 “击空捕物” 的姿态。这一候既体现了猛禽对气候的适应,也暗含 “暑热迫使生物调整活动空间” 的自然规律。
气候与农事
小暑时节的气候以 “高温高湿、雨热同期” 为核心特征,南北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分布上,而农事活动则围绕 “夏管、夏收、夏种” 的收尾与关键期展开:
气候特征
全国高温:小暑是一年中气温上升的关键节点,北方多地日均温突破 30℃,部分地区(如华北、西北)出现 35℃以上的 “干热高温”;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 “湿热桑拿天”,日均温多在 28-32℃,空气湿度常达 70% 以上,体感闷热难耐。
降水不均:南方梅雨期基本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在小暑前后 “出梅”),转而进入 “伏旱” 期,降水减少、光照充足,需警惕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北方则进入雷暴高发期,“热雷雨” 频繁,短时强降雨、冰雹等天气时有发生,易引发局部洪涝或作物倒伏。
台风初现:西北太平洋台风季逐渐活跃,小暑后期至大暑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如福建、广东、台湾)可能遭遇首个登陆台风,需提前做好防台准备。
农事安排
小暑是农耕 “夏忙” 的关键衔接期,南北农事各有侧重,但核心都是 “保收、促长”:
北方地区:冬小麦已完成收割、晾晒与入库,农户需及时播种玉米、大豆、高粱等秋粮作物,确保 “不违农时”;同时加强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如玉米苗期追肥、除草,防止病虫害(如玉米螟、蚜虫);华北地区的棉花进入 “花铃期”,需及时整枝打杈、浇水抗旱,避免高温干旱导致落花落铃。
南方地区:早稻进入灌浆成熟期,需保持田间浅水层,防止脱水早衰,同时做好收割前的准备(如检修收割机);中稻处于分蘖盛期或拔节期,需控制水分、适时晒田,促进根系深扎,预防倒伏;晚稻则进入播种育苗阶段,需注意遮阴防晒,确保秧苗健壮;此外,南方经济作物如甘蔗、茶树需加强管理 —— 甘蔗需追肥培土,茶树则因高温需适当遮阴,防止叶片灼伤。
农谚指导:民间流传的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适时灌溉,粮棉丰收” 等农谚,精准概括了小暑农事的核心:既要防旱保水,也要警惕涝灾,需根据气候灵活调整管理措施。
传统习俗
小暑的习俗围绕 “避暑防湿、感恩丰收、顺应时节” 展开,既有对自然气候的应对智慧,也承载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部分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1. 晒伏(晒伏姜、晒书画)
“伏” 指小暑后进入的伏天,此时高温少雨、日照强烈,是天然的 “杀菌晾晒期”。民间有 “小暑晒伏,祛腐除霉” 的说法:
晒衣物书画:农户会将家中的棉衣、棉被、书籍、字画等搬到庭院或屋顶晾晒,利用高温杀死衣物中的螨虫、书籍中的蛀虫,防止霉变,为冬季使用或长期保存做准备。
晒伏姜:这是北方(如山东、河南)及江南部分地区的特色习俗 —— 将生姜切片或切块,用白糖或红糖腌制后,置于阳光下暴晒数日,制成 “伏姜”。中医认为伏姜性温,可驱寒祛湿,冬季食用能缓解胃寒、感冒等症状,是 “冬病夏治” 的传统食疗方式。
2. 食新(尝新米、祭五谷神)
小暑前后,南方早稻开始成熟,农户会收割少量新稻,脱粒、碾米后煮成新米饭,全家食用,称为 “食新”,寓意 “尝新感恩,祈愿丰收”。食新时,需先将新米饭盛出一碗,供奉给 “五谷神” 或祖先,感谢自然馈赠与祖先庇佑;部分地区还会搭配新上市的蔬菜(如丝瓜、茄子)或肉类,举办小型家宴,分享 “新粮之味”。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农耕文明对 “丰收” 的敬畏,也暗含 “珍惜粮食” 的朴素理念。
3. 吃暑羊(伏羊节)
在我国北方(如江苏徐州、安徽宿州、山东枣庄),小暑至大暑期间有 “吃暑羊” 的习俗,甚至形成 “伏羊节”—— 此时羊肉肉质鲜嫩,且中医认为 “夏季暑热易伤脾,羊肉性温能补脾”,所谓 “冬吃萝卜夏吃姜,伏天还能吃只羊”,是利用羊肉的温补特性,平衡夏季暑湿对脾胃的损伤。伏羊节期间,家家户户会炖羊肉汤,搭配辣椒、大蒜等辛辣调料,既开胃又驱湿,部分地区还会举办羊肉宴、民俗表演,成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4. 喝消暑汤 / 粥
应对小暑的暑热,民间有饮用消暑饮品的传统,各地配方虽有差异,但核心都是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绿豆汤:南北通用的消暑饮品,绿豆性凉,煮成汤后加少量冰糖,既能降温解渴,又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是小暑时节最常见的饮品。
酸梅汤:以乌梅、山楂、甘草、冰糖为原料熬制,口感酸甜,能生津止渴、解腻开胃,尤其适合高温天气食欲不佳时饮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
莲子百合粥:江南地区偏爱用莲子、百合、糯米熬粥,莲子能养心安神,百合可润肺清心,适合小暑时节 “暑热扰心” 导致的烦躁、失眠,兼具食疗与养生功效。
5. 祭灶神(“送灶” 或 “谢灶”)
部分地区(如上海、浙江、福建)在小暑时节有 “祭灶神” 的习俗,称为 “小暑谢灶”。民间认为,灶神是 “家宅守护神”,负责掌管全家饮食与祸福,小暑时天气炎热,灶间劳作辛苦,人们会准备糖果、糕点、酒等祭品,供奉灶神,感谢其平日庇佑,同时祈求灶神在 “上天言好事” 时,多为家人祈求平安、丰收。这一习俗虽不如腊月二十三 “祭灶” 隆重,却也体现了民间对 “家宅平安” 的重视。
小暑养生
小暑时节暑热渐盛、湿气加重,人体易出现 “暑热伤津”“湿热困脾” 等问题,养生需遵循 “清热解暑、祛湿健脾、养心安神” 的原则,贴合夏季 “阳气盛极” 的自然规律:
1. 起居:晚睡早起,善养 “子午觉”
作息调整:小暑后白昼变长,可适当 “晚睡早起”(如 23 点前入睡,6-7 点起床),充分利用白天时光,但需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正午(11:00-13:00)是一天中阳气最盛、暑热最重的时段,建议闭目养神或午休 20-30 分钟(即 “午觉”),既能缓解上午疲劳,又能避免暑热伤气,与子时(23:00-1:00)的睡眠形成 “子午觉”,共同养护心神。
避暑防凉: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晒(戴草帽、涂防晒霜、穿透气衣物);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建议 26℃以上),避免空调风直吹身体(尤其是颈部、肩部、膝盖),防止 “暑湿夹寒” 侵入关节,引发疼痛;出汗后及时更换湿衣,避免贪凉洗冷水澡,以防毛孔骤闭、湿气滞留体内。
2. 饮食:清热祛湿,少凉多 “苦”
核心原则:小暑饮食宜 “清淡、清热、祛湿”,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加重脾胃负担或损伤脾胃阳气。
推荐食材:
清热解暑: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芹菜),中医认为 “苦味入心,能清心火”,可缓解暑热导致的心烦、口干;搭配西瓜、甜瓜、黄瓜等瓜类水果,既能补水,又能清热,但需注意西瓜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
祛湿健脾:食用薏米、红豆、冬瓜、山药、茯苓等食材,可煮成薏米红豆汤、冬瓜排骨汤、山药粥,帮助排出体内湿气,改善 “桑拿天” 导致的身体沉重、乏力;南方地区可适当食用生姜,如泡姜茶、炒姜芽,利用生姜的温性平衡湿气,所谓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补充津液:高温易导致出汗过多、津液流失,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等,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避免饮用冰镇饮品,以防刺激肠胃,引发腹泻。
3. 运动:避热择时,适度出汗
时间选择: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运动,建议选择清晨(6:00-8:00)或傍晚(18:00-20:00)天气凉爽时进行,此时气温较低、空气相对清新,既能避免中暑,又能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运动类型: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长跑),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或耗伤阳气;游泳是小暑运动的佳选,既能降温,又能锻炼全身,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低,游泳后及时擦干身体,避免受凉。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不宜立即饮水,应休息 5-10 分钟后,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温水;避免运动后立即进入空调房,以防冷热交替引发感冒。
4. 情志:静心安神,忌躁忌怒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 “夏季属火,心属火”,小暑暑热盛极,易 “火扰心神”,导致情绪烦躁、易怒、失眠,所谓 “暑气伤心”。因此,小暑养生需注重 “养心”,保持心态平和。
调节方法: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品茶、赏花、垂钓、练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早晚可到公园、湖边等阴凉处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凉意,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中医还推荐 “冥想静心”,每日静坐 10-15 分钟,专注呼吸,有助于平复心神,改善睡眠质量。
小暑虽暑热渐盛,却也是自然万物生长繁茂的时节 —— 田间作物拔节生长,草木葱郁,蝉鸣阵阵,处处充满生机。了解小暑的节气知识,顺应 “上蒸下煮” 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安度过暑热,也能在盛夏的热烈中,感受自然节律的奇妙与农耕文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