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0 月 23-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10°。这个节气名意为 “天气渐寒,地面水汽凝结成白色霜花”,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初冬的临近,大自然从 “秋燥” 转向 “寒凝”,草木凋零、蛰虫蛰伏,承载着人们对秋收收尾、防寒越冬的准备与期许。
气候特点
霜降时节,我国气候呈现出 “气温骤降、霜冻频发、昼夜温差达峰” 的显著特征。北方地区受冷空气频繁影响,日平均气温多降至 5℃以下,夜间气温常跌破 0℃,黄河流域迎来全年首次大范围霜冻,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初雪;南方地区虽未到霜冻程度,但气温快速下滑,昼夜温差普遍达 10-12℃,“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感受愈发明显。此时全国降水进一步减少,北方干燥少雨,南方多晴好天气,但空气湿度低,“干冷” 感逐渐取代 “秋燥”,需注意防范低温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
物候现象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精准捕捉了深秋向初冬过渡时的自然变化,层层展现万物 “收敛越冬” 的节律:
一候豺乃祭兽
霜降后,豺狼等猛兽进入捕猎旺季,它们会将捕获的猎物整齐摆放,如同 “祭祀” 一般,再慢慢食用。古人观察到这一行为,将其视为动物为越冬储备食物的信号,也暗含 “万物顺应时节、为寒冬做准备” 的自然规律。
二候草木黄落
随着气温持续下降,草木叶片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叶黄素、胡萝卜素显现,树叶纷纷变黄、脱落,灌木与草本植物也逐渐枯萎,大地从 “层林尽染” 的深秋色彩,转向 “萧瑟枯黄” 的初冬景象,标志着植物生命周期进入 “休眠期”。
三候蛰虫咸俯
“咸” 意为 “都、全部”,“俯” 指 “蛰伏、潜藏”。此时所有需要冬眠的昆虫(如蟋蟀、瓢虫)、小动物,都会钻进洞穴或土壤深处,用泥土、落叶封堵洞口,停止活动、减少消耗,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等待来年春暖花开再苏醒,生动体现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传统习俗
霜降习俗围绕 “顺应寒季、食补防寒、祈福丰收” 展开,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健康与生活的关怀:
赏菊饮酒
霜降是菊花盛开的 “黄金期”,此时的菊花耐寒性强、花色艳丽,民间有 “霜降赏菊” 的传统。人们会结伴到公园、菊园观赏菊花,部分地区还会举办 “菊展”;同时,霜降饮酒也很常见,多饮温酒或菊花酒,寓意 “赏菊御寒、吉祥长寿”,菊花酒还被认为有清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贴合霜降干燥寒冷的气候。
吃柿子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是流传甚广的俗语。霜降时节的柿子成熟度高、甜度足,且民间认为柿子性温,能御寒保暖、清热润肺,适合霜降时节食用。有的地区还会将柿子晒成柿饼,便于储存,作为冬季零食;此外,“柿” 与 “事” 谐音,吃柿子也寓意 “事事如意”,承载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进补 “贴秋膘” 收尾
霜降是秋季 “贴秋膘” 的最后时机,此时人体需储备能量抵御寒冬,饮食上讲究 “温补”。北方多吃羊肉(如羊肉汤、羊肉火锅),认为羊肉性温,能暖身驱寒;南方则偏爱吃鸭子、栗子,栗子炖鸡、老鸭汤是经典菜品,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过于油腻;部分地区还会吃山药、红薯等根茎类蔬菜,寓意 “扎根稳藏,御寒越冬”。
送芋鬼
这是广东高明、三水等地的特色习俗。霜降当天,村民会用瓦片搭建小 “屋子”,里面放置芋头,象征 “芋鬼”,再将其送到田间或河边烧掉,同时念诵咒语,寓意 “送走晦气、驱散邪祟”,祈求冬季家人平安、来年庄稼丰收,是当地独特的祈福仪式。
养生要点
霜降时节寒邪渐盛、空气干燥,养生需遵循 “防寒保暖、滋阴润燥、收敛阳气” 的原则,贴合 “秋冬交替” 的气候特点:
起居调养
霜降后应调整作息为 “早睡晚起”,早睡可帮助身体收敛阳气,避免熬夜耗伤津液;晚起可减少清晨寒冷对身体的刺激,建议 6:30-7:00 起床。早晚气温低,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腹部、脚部、颈部保暖 —— 腹部受凉易引发腹泻,脚部受凉可能导致感冒,颈部受凉易诱发咽炎;室内可适当开窗通风,但避免长时间开窗让冷空气直吹,保持室温在 18-22℃为宜。
饮食调理
饮食宜 “温补滋阴、少凉多暖”,多吃润肺润燥、暖身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栗子、山药等温补食材,可煮成羊肉汤、栗子粥;同时搭配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物,缓解干燥,可蒸梨或煮银耳羹。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防止加重体内燥气。
运动保健
选择温和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跑、球类对抗),以防出汗过多后受凉。运动时间建议选上午 10 点或下午 3-4 点(此时气温较高、阳光充足),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冷风直吹。
情志调节
霜降后草木凋零、天气萧瑟,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需注意调节心态。可通过赏菊、登高、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转移负面情绪;也可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同时改善低落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顺应 “收敛阳气” 的季节特质。
霜降虽带着 “寒意” 与 “萧瑟”,却是季节更替的重要节点 —— 它既是秋季的收尾,提醒人们抓紧完成秋收冬藏;也是初冬的序曲,引导人们调整生活节奏以应对寒冷。从赏菊吃柿到温补养生,每一项习俗与做法,都体现了古人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的智慧,也让人们在寒冷来临前,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