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6 个节气,属于秋季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9 月 22-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80°。作为反映季节平衡与气候转折的节气,秋分标志着仲秋的过半、深秋的开启,民间有 “秋分昼夜平,寒暑两均分”“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说法 —— 当天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秋燥仍在,秋意愈发浓郁。
历史渊源
秋分的名称源于 “昼夜均分、秋季平分” 的特点,“分” 即 “平分” 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八月中,解见春分……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意为农历八月中旬,与春分 “昼夜均分” 的特点相似,此时正值秋季九十天的中间,故称 “秋分”,直观体现了古人对天文与季节节律的精准认知。
从历史脉络看,秋分的重要性贯穿农耕、祭祀与生活。早在周代,秋分就有 “祭月” 习俗,《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 即秋分夜晚祭祀月亮,后因八月十五月色更圆,祭月节逐渐移至中秋,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秋分祭月的传统;汉代以后,秋分成为农事关键节点,《农桑辑要》中提到 “秋分种麦,最宜适时”,明确其对冬小麦播种的指导意义;唐宋时期,秋分 “送秋牛图”“放风筝” 等习俗兴起,如宋代《岁时广记》记载 “秋分日,民间挨户送秋牛图,图上绘耕牛及农夫,寓意劝农勤耕”;明清时期,秋分 “吃秋菜”“粘雀子嘴” 等食俗与农事祈福结合,成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延续至今。
秋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从自然现象、生物活动的变化中,生动呈现了深秋初期 “阳气渐退、阴气渐长” 的节律:
一候雷始收声
夏季雷雨频发,是因阳气旺盛、对流强烈;秋分后北半球阳气渐退,阴气渐盛,大气对流减弱,雷声逐渐消失。古人观察到这一变化,将 “雷始收声” 作为秋分首候,既体现了对气候的感知,也暗含 “季节转换,生机收敛” 的信号。
二候蛰虫坯户
“蛰虫” 指需冬眠的昆虫(如蟋蟀、瓢虫),“坯户” 意为用泥土、落叶封堵巢穴洞口。秋分后气温骤降,昆虫为抵御寒冬,会主动用分泌物混合泥土、枯叶封堵巢穴,减少热量流失,为冬眠做准备。这一候展现了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也印证了秋分 “寒气渐重” 的气候特点。
三候水始涸
秋分后降水减少,且北方气温下降快,蒸发量降低,南方虽仍有降雨,但河湖水位因降水不足、灌溉用水增加而逐渐下降,部分干旱地区的小河流、池塘甚至会出现干涸现象,故称 “水始涸”。这一候直接反映了秋分 “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的气候特征,也提醒古人关注农田灌溉。
气候与农事
秋分时节的气候以 “昼夜均分、温差大、降水减、冷空气活跃” 为核心,南北气候差异集中在 “降温速度” 与 “降水分布” 上,而农事活动则进入 “秋收收尾、秋播冲刺” 的关键期,直接关系到冬季作物的出苗与生长:
气候特征
昼夜均分,昼短夜长始:秋分当天全球昼夜几乎等长(北半球略短),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方每日白昼缩短约 2 分钟,南方缩短约 1 分钟,且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可达 10-15℃),早晚气温多低于 15℃,午后气温维持在 20℃左右。
冷空气频繁,秋雨降温: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剧,“一场秋雨一场寒” 明显,部分地区(如东北、西北)可能出现初霜;南方受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影响,多阴雨天气,“寒露风”(秋季低温阴雨)开始出现,对晚稻生长不利;全国空气湿度持续下降,秋燥仍较明显。
降水不均:北方进入少雨期,降水以小雨为主,部分地区干旱;南方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降水较白露增多,但多为间歇性阴雨,西南地区 “华西秋雨” 仍在持续。
农事安排
秋分是农耕 “秋收、秋种、秋管” 的冲刺期,南北农事各有侧重,核心是 “抢收保粮、适时播种”:
北方地区:玉米、高粱、大豆等秋粮进入最后收割期,需抢晴收割、晾晒、入库,避免秋雨导致籽粒霉变;冬小麦播种进入 “黄金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的农谚,强调需在秋分前后完成播种,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东北部分地区开始收获马铃薯、白菜,同时做好窖藏,为冬季储备蔬菜。
南方地区:晚稻进入灌浆成熟期,需防范 “寒露风”(低温低于 20℃会影响灌浆),可通过灌水保温、喷施叶面肥应对;双季晚稻收割准备工作启动,早熟品种开始收割;油菜、大蒜等秋播作物进入播种期,需做好整地、施肥、拌种(防地下害虫);果园(如苹果、梨、柑橘)需进行采后管理,施 “月子肥”,为果树越冬储备养分。
经济作物管理:棉花进入吐絮末期,需抓紧最后一次采摘;茶叶产区(如福建、浙江)采摘 “秋茶” 收尾,做好茶园除草、施肥;甘蔗进入糖分积累关键期,需控制水分,避免积水影响糖分。
传统习俗
秋分的习俗围绕 “农事祈福、顺应秋燥、祭祀感恩” 展开,既有对丰收的庆祝,也有应对气候、祈求平安的智慧,部分习俗至今仍在民间盛行:
1. 送秋牛图(劝农祈福)
这是秋分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流行于全国多数农村地区。“秋牛图” 是用黄纸绘制的耕牛图,图上除耕牛外,还会写上当年节气、农时谚语(如 “春分播种,秋分收获”)。秋分当天,民间艺人(称 “秋官”)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图时还会随口编唱吉祥话(如 “秋牛图,送你家,今年丰收乐哈哈”),既提醒农户珍惜农时,也传递丰收祈福的美好寓意。
2. 吃秋菜(清热润燥)
“秋菜” 指秋分前后上市的野苋菜(又称 “秋碧蒿”),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流行。秋分当天,村民会结伴到田间采摘秋菜,回家后与鱼片同煮,称为 “秋汤”,民间有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的说法,认为吃秋菜能清热润燥、解毒养生,顺应秋分的秋燥气候。如今,秋菜也逐渐从野菜变为人工种植的时令蔬菜,成为秋分餐桌上的特色菜品。
3. 粘雀子嘴(防鸟害)
这一习俗流行于北方农村,核心是防止鸟类啄食刚播种的小麦种子。秋分播种冬小麦后,农户会用糯米煮成汤圆,撒在田间地头,鸟类啄食汤圆后,嘴巴会被糯米粘住,短期内无法啄食种子,故称 “粘雀子嘴”。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应对鸟害的智慧,也暗含 “祈求种子顺利发芽” 的农事祈愿。
4. 放风筝(祈福娱乐)
秋分天气晴朗、风力适宜,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流行于南北各地。与春季放风筝不同,秋分放风筝多讲究 “放晦气”——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烦恼、愿望,待风筝升空后剪断引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 “送走晦气,迎来吉祥”。部分地区还会举办风筝比赛,风筝样式多样,有蝴蝶、老鹰、龙等,兼具娱乐性与祈福意义。
5. 祭月(感恩祈福)
虽然后来祭月节移至中秋,但部分地区(如北京、江苏)仍保留秋分祭月的传统。秋分夜晚,人们会在庭院中设祭台,摆放月饼、水果、酒等祭品,全家拜月祈福,祈求月亮神保佑家人平安、来年丰收。祭月后,全家分享祭品,寓意 “共享福气”。
秋分养生
秋分时节昼夜均分、寒气渐重、秋燥未消,人体易出现 “秋燥伤肺”“脾胃虚寒”“免疫力下降” 等问题,养生需遵循 “滋阴润燥、温补脾胃、防寒保暖” 的原则,贴合深秋的气候特点:
1.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作息调整:秋分后昼短夜长,宜 “早睡早起”(建议 22:30 前入睡,6:30 左右起床),早睡可帮助收敛阳气,避免熬夜耗伤津液;早起可呼吸清晨新鲜空气,缓解 “秋乏”。
保暖重点:民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在秋分同样适用 —— 早晚气温低,需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脚部、颈部保暖(腹部受凉易腹泻,脚部受凉易感冒,颈部受凉易引发咽炎);避免穿短袖短裤,可选择薄外套、长裤,夜间睡觉时盖薄被,防止寒气侵入。
2. 饮食:滋阴润燥,温补不燥
核心原则:秋分饮食宜 “滋阴、润燥、温补”,避免辛辣、油炸、生冷食物,以防加重秋燥或损伤脾胃阳气。
推荐食材:
滋阴润燥:多吃润肺润燥的食物,如梨(煮梨水、蒸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莲藕,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适合秋分食用;可饮用菊花茶、麦冬茶,补充水分,缓解口干、皮肤干燥。
温补脾胃:食用山药、茯苓、南瓜、小米、红枣等温和食材,煮成山药粥、小米粥,改善秋燥导致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适当吃鸭肉、牛肉(少量)等温补食物,增强抵抗力,但避免过量,以防 “上火”。
防秋燥小技巧:多吃秋季时令水果(如苹果、梨、柑橘),补充维生素;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减少煎、炸,避免加重体内燥气。
饮食禁忌:忌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螃蟹),螃蟹性寒,食用需搭配姜醋,脾胃虚寒者慎食;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以防耗伤津液。
3. 运动:适度有氧,避免大汗
时间选择:避开清晨露水未干、寒气重的时段,选择上午 9-10 点(露水干后)或傍晚 17-18 点(天气凉爽)运动,此时气温适宜,不易受凉。
运动类型: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登山,登山可欣赏秋景(如枫叶变红、银杏变黄),缓解 “悲秋” 情绪;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跑、球类对抗),以防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加重秋燥。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不宜立即饮水,休息 5-10 分钟后少量多次喝温水;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4. 情志:调节情绪,防 “悲秋”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 “秋季属金,肺主悲”,秋分后草木凋零、天气转凉,易让人产生情绪低落、烦躁、失眠等 “悲秋” 症状,需重点调节情志。
调节方法:可通过登高赏秋、欣赏秋景(如逛公园、看红叶)、听舒缓音乐、与亲友聚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早晚散步时多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秋日的清爽;也可尝试 “冥想静心”,每日静坐 15 分钟,专注呼吸,平复心神。
秋分虽寒意渐生,却也是秋日景致最美的时节 —— 枫叶初红、银杏泛黄、桂花飘香,处处充满深秋的诗意。了解秋分的节气知识,顺应 “昼夜均分、寒气渐重” 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稳度过季节过渡期,也能在秋日的宁静中,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自然节律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