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秋分

2025年9月23日 | 二〇二五年八月初二 | 星期二
距离下一个 秋分 2026年9月23日 还有
00
00
00
00

秋分介绍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6 个节气,属于秋季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9 月 22-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80°。作为反映季节平衡与气候转折的节气,秋分标志着仲秋的过半、深秋的开启,民间有 “秋分昼夜平,寒暑两均分”“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说法 —— 当天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秋燥仍在,秋意愈发浓郁。

历史渊源

秋分的名称源于 “昼夜均分、秋季平分” 的特点,“分” 即 “平分” 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八月中,解见春分……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意为农历八月中旬,与春分 “昼夜均分” 的特点相似,此时正值秋季九十天的中间,故称 “秋分”,直观体现了古人对天文与季节节律的精准认知。

秋分

从历史脉络看,秋分的重要性贯穿农耕、祭祀与生活。早在周代,秋分就有 “祭月” 习俗,《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 即秋分夜晚祭祀月亮,后因八月十五月色更圆,祭月节逐渐移至中秋,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秋分祭月的传统;汉代以后,秋分成为农事关键节点,《农桑辑要》中提到 “秋分种麦,最宜适时”,明确其对冬小麦播种的指导意义;唐宋时期,秋分 “送秋牛图”“放风筝” 等习俗兴起,如宋代《岁时广记》记载 “秋分日,民间挨户送秋牛图,图上绘耕牛及农夫,寓意劝农勤耕”;明清时期,秋分 “吃秋菜”“粘雀子嘴” 等食俗与农事祈福结合,成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延续至今。

秋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从自然现象、生物活动的变化中,生动呈现了深秋初期 “阳气渐退、阴气渐长” 的节律:

一候雷始收声

夏季雷雨频发,是因阳气旺盛、对流强烈;秋分后北半球阳气渐退,阴气渐盛,大气对流减弱,雷声逐渐消失。古人观察到这一变化,将 “雷始收声” 作为秋分首候,既体现了对气候的感知,也暗含 “季节转换,生机收敛” 的信号。

二候蛰虫坯户

“蛰虫” 指需冬眠的昆虫(如蟋蟀、瓢虫),“坯户” 意为用泥土、落叶封堵巢穴洞口。秋分后气温骤降,昆虫为抵御寒冬,会主动用分泌物混合泥土、枯叶封堵巢穴,减少热量流失,为冬眠做准备。这一候展现了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也印证了秋分 “寒气渐重” 的气候特点。

三候水始涸

秋分后降水减少,且北方气温下降快,蒸发量降低,南方虽仍有降雨,但河湖水位因降水不足、灌溉用水增加而逐渐下降,部分干旱地区的小河流、池塘甚至会出现干涸现象,故称 “水始涸”。这一候直接反映了秋分 “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的气候特征,也提醒古人关注农田灌溉。

气候与农事

秋分时节的气候以 “昼夜均分、温差大、降水减、冷空气活跃” 为核心,南北气候差异集中在 “降温速度” 与 “降水分布” 上,而农事活动则进入 “秋收收尾、秋播冲刺” 的关键期,直接关系到冬季作物的出苗与生长:

气候特征

昼夜均分,昼短夜长始:秋分当天全球昼夜几乎等长(北半球略短),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方每日白昼缩短约 2 分钟,南方缩短约 1 分钟,且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可达 10-15℃),早晚气温多低于 15℃,午后气温维持在 20℃左右。

冷空气频繁,秋雨降温: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剧,“一场秋雨一场寒” 明显,部分地区(如东北、西北)可能出现初霜;南方受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影响,多阴雨天气,“寒露风”(秋季低温阴雨)开始出现,对晚稻生长不利;全国空气湿度持续下降,秋燥仍较明显。

降水不均:北方进入少雨期,降水以小雨为主,部分地区干旱;南方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降水较白露增多,但多为间歇性阴雨,西南地区 “华西秋雨” 仍在持续。

农事安排

秋分是农耕 “秋收、秋种、秋管” 的冲刺期,南北农事各有侧重,核心是 “抢收保粮、适时播种”:

北方地区:玉米、高粱、大豆等秋粮进入最后收割期,需抢晴收割、晾晒、入库,避免秋雨导致籽粒霉变;冬小麦播种进入 “黄金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的农谚,强调需在秋分前后完成播种,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东北部分地区开始收获马铃薯、白菜,同时做好窖藏,为冬季储备蔬菜。

南方地区:晚稻进入灌浆成熟期,需防范 “寒露风”(低温低于 20℃会影响灌浆),可通过灌水保温、喷施叶面肥应对;双季晚稻收割准备工作启动,早熟品种开始收割;油菜、大蒜等秋播作物进入播种期,需做好整地、施肥、拌种(防地下害虫);果园(如苹果、梨、柑橘)需进行采后管理,施 “月子肥”,为果树越冬储备养分。

经济作物管理:棉花进入吐絮末期,需抓紧最后一次采摘;茶叶产区(如福建、浙江)采摘 “秋茶” 收尾,做好茶园除草、施肥;甘蔗进入糖分积累关键期,需控制水分,避免积水影响糖分。

传统习俗

秋分的习俗围绕 “农事祈福、顺应秋燥、祭祀感恩” 展开,既有对丰收的庆祝,也有应对气候、祈求平安的智慧,部分习俗至今仍在民间盛行:

1. 送秋牛图(劝农祈福)

这是秋分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流行于全国多数农村地区。“秋牛图” 是用黄纸绘制的耕牛图,图上除耕牛外,还会写上当年节气、农时谚语(如 “春分播种,秋分收获”)。秋分当天,民间艺人(称 “秋官”)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图时还会随口编唱吉祥话(如 “秋牛图,送你家,今年丰收乐哈哈”),既提醒农户珍惜农时,也传递丰收祈福的美好寓意。

2. 吃秋菜(清热润燥)

“秋菜” 指秋分前后上市的野苋菜(又称 “秋碧蒿”),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流行。秋分当天,村民会结伴到田间采摘秋菜,回家后与鱼片同煮,称为 “秋汤”,民间有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的说法,认为吃秋菜能清热润燥、解毒养生,顺应秋分的秋燥气候。如今,秋菜也逐渐从野菜变为人工种植的时令蔬菜,成为秋分餐桌上的特色菜品。

3. 粘雀子嘴(防鸟害)

这一习俗流行于北方农村,核心是防止鸟类啄食刚播种的小麦种子。秋分播种冬小麦后,农户会用糯米煮成汤圆,撒在田间地头,鸟类啄食汤圆后,嘴巴会被糯米粘住,短期内无法啄食种子,故称 “粘雀子嘴”。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应对鸟害的智慧,也暗含 “祈求种子顺利发芽” 的农事祈愿。

4. 放风筝(祈福娱乐)

秋分天气晴朗、风力适宜,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流行于南北各地。与春季放风筝不同,秋分放风筝多讲究 “放晦气”——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烦恼、愿望,待风筝升空后剪断引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 “送走晦气,迎来吉祥”。部分地区还会举办风筝比赛,风筝样式多样,有蝴蝶、老鹰、龙等,兼具娱乐性与祈福意义。

5. 祭月(感恩祈福)

虽然后来祭月节移至中秋,但部分地区(如北京、江苏)仍保留秋分祭月的传统。秋分夜晚,人们会在庭院中设祭台,摆放月饼、水果、酒等祭品,全家拜月祈福,祈求月亮神保佑家人平安、来年丰收。祭月后,全家分享祭品,寓意 “共享福气”。

秋分养生

秋分时节昼夜均分、寒气渐重、秋燥未消,人体易出现 “秋燥伤肺”“脾胃虚寒”“免疫力下降” 等问题,养生需遵循 “滋阴润燥、温补脾胃、防寒保暖” 的原则,贴合深秋的气候特点:

1.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作息调整:秋分后昼短夜长,宜 “早睡早起”(建议 22:30 前入睡,6:30 左右起床),早睡可帮助收敛阳气,避免熬夜耗伤津液;早起可呼吸清晨新鲜空气,缓解 “秋乏”。

保暖重点:民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在秋分同样适用 —— 早晚气温低,需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脚部、颈部保暖(腹部受凉易腹泻,脚部受凉易感冒,颈部受凉易引发咽炎);避免穿短袖短裤,可选择薄外套、长裤,夜间睡觉时盖薄被,防止寒气侵入。

2. 饮食:滋阴润燥,温补不燥

核心原则:秋分饮食宜 “滋阴、润燥、温补”,避免辛辣、油炸、生冷食物,以防加重秋燥或损伤脾胃阳气。

推荐食材:

滋阴润燥:多吃润肺润燥的食物,如梨(煮梨水、蒸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莲藕,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适合秋分食用;可饮用菊花茶、麦冬茶,补充水分,缓解口干、皮肤干燥。

温补脾胃:食用山药、茯苓、南瓜、小米、红枣等温和食材,煮成山药粥、小米粥,改善秋燥导致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适当吃鸭肉、牛肉(少量)等温补食物,增强抵抗力,但避免过量,以防 “上火”。

防秋燥小技巧:多吃秋季时令水果(如苹果、梨、柑橘),补充维生素;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减少煎、炸,避免加重体内燥气。

饮食禁忌:忌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螃蟹),螃蟹性寒,食用需搭配姜醋,脾胃虚寒者慎食;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以防耗伤津液。

3. 运动:适度有氧,避免大汗

时间选择:避开清晨露水未干、寒气重的时段,选择上午 9-10 点(露水干后)或傍晚 17-18 点(天气凉爽)运动,此时气温适宜,不易受凉。

运动类型: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登山,登山可欣赏秋景(如枫叶变红、银杏变黄),缓解 “悲秋” 情绪;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跑、球类对抗),以防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加重秋燥。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不宜立即饮水,休息 5-10 分钟后少量多次喝温水;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4. 情志:调节情绪,防 “悲秋”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 “秋季属金,肺主悲”,秋分后草木凋零、天气转凉,易让人产生情绪低落、烦躁、失眠等 “悲秋” 症状,需重点调节情志。

调节方法:可通过登高赏秋、欣赏秋景(如逛公园、看红叶)、听舒缓音乐、与亲友聚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早晚散步时多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秋日的清爽;也可尝试 “冥想静心”,每日静坐 15 分钟,专注呼吸,平复心神。

秋分虽寒意渐生,却也是秋日景致最美的时节 —— 枫叶初红、银杏泛黄、桂花飘香,处处充满深秋的诗意。了解秋分的节气知识,顺应 “昼夜均分、寒气渐重” 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稳度过季节过渡期,也能在秋日的宁静中,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自然节律的奇妙。

最近几年秋分时间表

以下是2020年至2030年秋分的具体日期信息:

年份 日期 农历 生肖 星期
2020年 9月22日 八月初六 星期二
2021年 9月23日 八月十七 星期四
2022年 9月23日 八月廿八 星期五
2023年 9月23日 八月初九 星期六
2024年 9月22日 八月二十 星期日
2025年 9月23日 八月初二 星期二
2026年 9月23日 八月十三 星期三
2027年 9月23日 八月廿三 星期四
2028年 9月22日 八月初四 星期五
2029年 9月23日 八月十六 星期日
2030年 9月23日 八月廿六 星期一

历史上的9月23日

1999-09-23

朝鲜前国家领导人李钟玉逝世

1998-09-23

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  中国对该决议投弃权票

1997-09-23

“人机大战”中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超级并行计算机“深蓝”告别棋坛

1997-09-23

美日正式公布新防卫合作方针

1993-09-23

莫斯科发生流血事件 叶利钦解除议会警卫武装

1992-09-23

钱其琛在联大阐述联合国改革方向

1991-09-23

“中国船王”包玉刚先生逝世

1987-09-23

国际贸易中商品命名和编码系统开始统一

1983-09-23

北京图书馆新馆奠基仪式举行

1973-09-23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逝世

1970-09-23

作家赵树理逝世

1953-09-23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1939-09-23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逝世

1913-09-23

人类第一次飞越地中海

1900-09-23

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召开

1846-09-23

德国天文学家伽勒第一次观察到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