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清明

2025年4月4日 | 二〇二五年三月初七 | 星期五
距离下一个 清明 2026年4月5日 还有
00
00
00
00

清明介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4 月 4-6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作为春季的重要节点,清明既标志着万物生长至 “清洁明净” 的阶段 —— 草木繁茂、百花盛放,也因与寒食节、上巳节习俗融合,成为兼具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双重属性的特殊日子,承载着中国人 “慎终追远” 的孝道文化与 “拥抱春光” 的生活热情。

气候特点

清明时节,我国气候整体呈现 “春和景明” 的特征,南北差异进一步缩小,农耕活动进入关键期:

清明

北方地区气温稳定回升至 10-15℃,土壤墒情适宜,小麦进入拔节期,农民开始灌溉、施肥,为后续灌浆做准备;部分地区可能出现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的最后寒潮,但持续时间短,对作物影响较小。

南方地区则进入 “清明时节雨纷纷” 的梅雨初萌期,降雨频次增加,空气湿度大,利于水稻育秧和油菜结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稻开始插秧,田间一片繁忙景象。

此时昼夜温差进一步缩小,但早晚仍有凉意,且春雨过后易滋生湿气,民间 “清明时节穿暖衣” 的说法,正是提醒人们防范湿寒侵袭。

物候现象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万物生长的动态画卷:

一候桐始华:清明第一候,泡桐树率先绽放花朵。泡桐花呈淡紫色或白色,花型硕大、香气清雅,盛开时满树繁花,成为春日里醒目的 “花信”,标志着春季进入最繁盛的阶段。

二候田鼠化为鹌:此时田间的田鼠因气温升高、作物生长,逐渐隐匿到地下洞穴;而鹌鹑(古称 “鹌”)这类候鸟则活跃于田间地头,古人误以为田鼠 “化作” 鹌鹑,实则是两种生物因季节变化呈现的 “此消彼长”,暗合春日生机更替的规律。

三候虹始见:清明后期,降雨增多,阳光穿过雨后的水汽,容易形成彩虹。彩虹的出现不仅是天气转晴的信号,更给春日增添了灵动之美,古人视其为 “天作之美”,象征着阴阳调和、万物顺遂。

传统习俗

清明的习俗兼具 “祭祖尽孝” 与 “踏青赏春” 两大核心,是传统与自然、肃穆与活力的结合: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最核心的习俗,源于寒食节 “缅怀先贤” 的传统。人们会携带纸钱、祭品(如青团、水果、酒醴)前往祖先墓地,清除杂草、修整坟茔,焚香祭拜并叩首行礼,表达对先人的追思。部分地区还会在墓前摆放柳枝、插挂 “清明吊”(白纸制成的幡状物),寓意 “为先人招魂”“护佑后代”;现代更倡导 “文明祭扫”,用鲜花、植树代替传统祭品,既保留孝道内核,又践行环保理念。

踏青赏春:清明正值春光最盛时,祭祖之余,人们会举家前往郊外踏青,感受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 的春日美景。北方人喜欢到公园、山野赏桃花、杏花,南方人则偏爱漫步田间看油菜花、采野菜,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追蝴蝶,成年人则席地而坐,野餐聊天,尽显春日惬意。唐代诗人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描绘了清明踏青途中的场景。

插柳戴柳: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与寒食节纪念介之推的传说相关 —— 相传介之推死于柳树下,晋文公以柳为记,后来人们便在清明折柳插于门楣,或编成柳帽戴在头上,寓意 “辟邪祈福”“留住春光”。此外,柳树生命力旺盛,插柳也象征 “生生不息”,寄托着人们对家族繁衍、作物丰收的期盼。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标志性食物,由糯米粉混合艾草或鼠鞠草汁制成,内包豆沙、芝麻、咸蛋黄等馅料,色泽翠绿、口感软糯。最初青团是寒食节的冷食,后来成为清明祭祖的祭品,如今更成为春日限定美食,南方地区尤为盛行,民间有 “清明吃青团,一年不害眼” 的说法,既含食疗寓意,也承载着对传统的记忆。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不仅是娱乐,更有 “放走晦气” 的寓意。人们会在风筝线末端系上纸条或布条,待风筝升空后剪断丝线,让风筝随风飘远,象征 “带走疾病、灾祸”;部分地区还会在风筝上写下祝福,祈求家人平安。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可见这一习俗的盛行。

养生要点

清明时节阳气升发、湿气渐重,养生需遵循 “疏肝健脾、祛湿防燥” 的原则,贴合春日生命节律:

起居调养:清明后应继续保持 “早睡早起” 的作息,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早晨可适当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如踏青、散步、打太极拳等,既能吸纳春日清气,又能促进气血流通。同时,春雨过后空气湿度大,需注意室内通风除湿,避免潮湿环境引发关节不适或呼吸道问题。

饮食调理:饮食宜 “清补为主,兼顾祛湿”。可多吃春季时令食材,如荠菜(清热止血)、香椿(健脾开胃)、春笋(滋阴润燥)、菠菜(养血平肝)等,搭配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缓解湿气对脾胃的影响;不宜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助阳生燥;南方地区可适当饮用菊花茶、薏米茶,北方地区可吃梨、百合等滋阴食物,预防春燥。

情志调节:清明祭祖易引发悲伤情绪,需注意 “疏解而非压抑”。可通过与家人交流、踏青赏春、听轻快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避免过度悲伤损伤肝气。中医认为 “春属木,对应肝”,肝气舒畅则气血调和,因此清明养生更需保持心态平和,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能感受春日的生机,实现 “悲喜适度” 的情绪平衡。

防病提醒:清明是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需做好防护 —— 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柳絮等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流感、肺炎等疾病;此外,春雨过后路面湿滑,老年人踏青时需注意防滑,避免摔倒。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的 “春之巅峰”,也是传统文化的 “情感载体”。它让人们在追思过往中传承孝道,在拥抱春光中感受生命,既保留着对历史的敬畏,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墓前的肃穆祭拜,还是郊外的欢声笑语,都在诉说着中国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的文化基因,也让这一古老节气在现代社会依然充满温度与活力。

最近几年清明时间表

以下是2020年至2030年清明的具体日期信息:

年份 日期 农历 生肖 星期
2020年 4月4日 三月十二 星期六
2021年 4月4日 二月廿三 星期日
2022年 4月5日 三月初五 星期二
2023年 4月5日 闰二月十五 星期三
2024年 4月4日 二月廿六 星期四
2025年 4月4日 三月初七 星期五
2026年 4月5日 二月十八 星期日
2027年 4月5日 二月廿九 星期一
2028年 4月4日 三月初十 星期二
2029年 4月4日 二月廿一 星期三
2030年 4月5日 三月初三 星期五

历史上的4月4日

1990-04-04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公布

1987-04-04

著名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逝世

1979-04-04

布托被处绞刑

1975-04-04

张志新为真理而献身

1968-04-04

美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1959-04-04

英国考古学家利基发现“东非人”化石

1949-04-04

毛泽东发表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1949-04-0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39-04-04

陕甘宁边区颁布《土地条例》

1936-04-04

中共西北局颁布土地政策

1896-04-04

首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

1885-04-04

中法签订《停战条件》

0208-04-04

文姬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