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9 个节气,属于夏季第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6 月 5-7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75°。作为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芒种标志着一年中 “三夏” 大忙时节的到来,民间有 “芒种忙,连收带种” 的说法,南北方同时进入抢收抢种的紧张阶段。
历史渊源
芒种,又称 “忙种”,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 指麦类等有芒作物已成熟待收,“种” 则指谷黍类作物需及时播种,因此得名 “芒种”。早在《周礼・地官》中就有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的记载,东汉郑玄注释为 “芒种,稻麦也”,可见其与农耕文明的深厚关联。农谚 “芒种芒种,样样都忙”“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生动体现了此时节 “抢收抢种” 的紧迫性,是 “春争日,夏争时” 农耕理念的典型写照。
芒种三候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直观体现了节气的物候变化:
一候螳螂生:去年深秋产卵的螳螂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现而破壳孵化,小螳螂开始出现。
二候鵙始鸣:喜阴的伯劳鸟登上枝头,发出尖锐的鸣叫声,标志着夏日气息渐浓。
三候反舌无声:能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的反舌鸟因感应到阴气滋生而停止鸣叫,春声渐歇。
气候与农事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模式,南方多地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充沛且空气湿度大,“黄梅时节家家雨” 成为江南典型景象;北方则多高温晴热天气,偶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农事上进入 “夏收、夏种、夏管” 的繁忙阶段:北方地区冬小麦陆续成熟,“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 形容抢收的紧张;南方则忙着插秧,“芒种忙,下晚秧”“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强调及时栽秧的重要性。此外,棉花、玉米等春种作物进入生长旺季,需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长江流域还需注意防汛排涝,华南地区则要防范台风侵袭。
传统习俗
送花神:芒种时节百花凋零,古人会举行祭祀仪式饯送花神归位,表达感激之情并盼来年相会。《红楼梦》中就描绘了大观园姑娘们用花瓣柳枝编织轿马旗幡为花神践行的场景。
安苗:皖南地区在种完水稻后举行的祭祀活动,农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形状并染色,供奉田间祈求五谷丰登,其中 “汪公看稻” 的巡游仪式尤为隆重。
打泥巴仗:贵州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插秧时相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者被认为最受欢迎,展现农耕生活的欢乐氛围。
煮梅:南方梅子成熟时节,人们将青梅煮制或泡入黄酒,既去除酸涩又增添风味,相传三国时期就有 “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典故。
芒种养生
起居:此时昼长夜短,宜晚睡早起,午后适当午休以恢复体力;居室注意通风防潮,南方梅雨季可使用除湿设备。
饮食:以清热利湿、健脾养心为主,多吃苦瓜、冬瓜、绿豆、薏米等食物;可饮用酸梅汤生津止渴,或煮荷叶薏米粥祛湿,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剧烈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防止中暑。
芒种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开端,承载着农耕文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智慧,提醒人们在忙碌中顺应自然节律,珍惜时光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