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7 个节气,属于夏季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5 月 5-7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45°。作为反映季节更替的节气,立夏标志着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阶段,民间有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的习俗,南方地区此时已呈现出 “绿树阴浓夏日长” 的景象,北方也逐渐褪去春的凉意,迎来初夏的燥热。
历史渊源
立夏,意味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阳气渐盛,万物繁茂。对立夏节气的名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 即 “大” 的意思,指万物到了立夏时节,都已长大成形,进入快速生长的阶段。立夏与立春、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进入立夏后,日照时间逐渐变长,气温明显升高,降水也随之增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热、水条件,田间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期。
立夏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生动展现了节气期间的物候变化:
一候蝼蝈鸣:随着气温升高,蝼蛄等昆虫开始在田间鸣叫,预示着夏日的生机悄然降临。
二候蚯蚓出:土壤温度升高且湿度适宜,蚯蚓纷纷从地下钻出,帮助疏松土壤,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候王瓜生:王瓜等藤蔓类植物迅速生长、攀爬,不久后便会开花结果,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气候与农事
立夏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南方多地进入多雨的 “梅雨” 前期,北方则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农事活动上,北方地区小麦进入灌浆期,需及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确保颗粒饱满;南方地区早稻进入分蘖期,要适时施肥、晒田,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做好水稻螟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此外,各地农民也开始种植玉米、大豆、棉花等夏季作物,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传统习俗
秤人:在立夏当天,人们会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小孩轮流坐在秤钩上称重,民间认为这样能避免夏季 “消瘦”,保佑身体健康,还会根据称重结果说一些吉祥话,如 “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尝新:此时各地作物陆续成熟,人们会采摘新鲜的樱桃、青梅、枇杷等水果,以及新收的麦子制作面食,品尝初夏的味道,寓意 “尝新纳福”。
斗蛋:家长们会将鸡蛋煮熟,用彩色丝线编织成蛋套,让孩子挂在脖子上。孩子们则会相互比拼,用鸡蛋的尖端碰撞,蛋壳先破的一方为输,获胜者则能获得大家的称赞,这项习俗充满童趣,也寄托了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立夏养生
起居:立夏后白天变长,应适当调整作息,做到 “晚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闷热环境引发不适。
饮食:此时气候炎热,人体易出汗,需及时补充水分,可多喝绿豆汤、酸梅汤等清热解暑饮品;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苦瓜、黄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防止上火。
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高温时段运动导致中暑;运动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立夏是春夏交替的重要节点,不仅标志着自然万物的生长旺季,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立夏节气知识,顺应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能更好地享受初夏时光,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