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1 月 7-8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25°。这个节气名意为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标志着孟冬时节正式开启,大自然从 “秋敛” 转向 “冬藏”,草木凋零、蛰虫蛰伏,农耕活动基本结束,承载着人们对秋收成果的收纳、对寒冬保暖的准备,以及对来年生机的期盼。
气候特点
立冬时节,我国气候呈现出 “气温大幅下滑、冷空气频繁、南北温差悬殊” 的特征。北方地区受蒙古冷高压影响,气温快速跌破 10℃,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日均温降至 0℃以下,开始出现降雪,土壤逐渐冻结,进入 “水结冰,地始冻” 的状态;南方地区虽未到严寒程度,但气温也明显下降,江南地区日均温多在 10-15℃,华南地区仍有 20℃左右的温暖天气,但昼夜温差大,早晚凉意显著。此时全国降水普遍减少,北方干燥少雨(雪),南方多晴好天气,但空气湿度低,“干冷” 成为主流气候感受,需重点防范冷空气带来的降温与大风天气。
物候现象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细致勾勒出冬季初始阶段万物 “归藏越冬” 的自然变化,展现出鲜明的季节过渡特征:
一候水始冰
立冬后,北方地区气温持续低于 0℃,江河、湖泊等水体开始出现结冰现象,冰层从薄到厚逐渐形成;南方地区水体虽暂未结冰,但水温大幅下降,水面泛起寒意,标志着 “水藏其形” 的冬季特征开始显现。
二候地始冻
随着地表温度降至 0℃以下,北方土壤开始冻结,表层土壤变硬,农作物无法再生长,农耕活动彻底停止;南方地区土壤虽未冻结,但土壤湿度降低、质地变紧实,植物根系活动减弱,大地逐渐进入 “休眠” 状态,为来年春季复苏积蓄能量。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 指野鸡,“蜃” 是古人对大蛤蜊的称呼。立冬后,野鸡等留鸟活动减少,逐渐隐匿于草丛或山林中避寒;而沿海或河湖中的蛤蜊因水温下降,开始频繁出现在浅滩,其贝壳纹理与野鸡羽毛相似,古人便误以为野鸡 “潜入水中变成蛤蜊”,这一充满想象的物候描述,既反映了鸟类活动减少的自然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冬季节气的独特认知。
传统习俗
立冬习俗围绕 “冬藏食补、祭祖祈福、顺应冬藏” 展开,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温暖的追求:
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是流传极广的俗语。饺子外形似耳朵,民间认为立冬吃饺子能 “护耳御寒”;同时,饺子谐音 “交子”,寓意 “新旧交替”,象征立冬是秋冬季节的分界点。北方地区尤为盛行,饺子馅料多样,白菜猪肉、韭菜鸡蛋、羊肉大葱等都是经典搭配,家人围坐吃饺子,既暖身又添团圆氛围。
酿黄酒
在浙江绍兴、江苏无锡等地,立冬有 “酿黄酒” 的传统,称为 “冬酿”。冬季气温低,微生物活动缓慢,利于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积累,酿出的黄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农户会在立冬当天精选糯米、酒曲,按传统工艺酿酒,密封后储存至来年饮用,部分酒坊还会举办 “开酿仪式”,祈求酿出好酒,也为冬日增添了别样的生活气息。
祭祖祭天
立冬作为 “四季收官” 的节气,古代有 “迎冬” 仪式,帝王会率领百官到北郊祭祀冬神 “玄冥”,祈求冬季平安、来年丰收;民间则会在家中祭祀祖先,摆放秋收的粮食、水果等祭品,感谢祖先庇佑获得丰收,同时祈求祖先在寒冬中继续护佑家人安康,部分地区还会到土地庙、祠堂祭拜,延续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
补冬
立冬是 “补冬” 的重要节点,民间认为 “冬吃温补,来年无病”。北方多吃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如羊肉火锅、炖牛肉,认为能暖身驱寒、增强抵抗力;南方则偏爱吃鸡肉、鸭肉,搭配红枣、枸杞、山药等食材炖汤,如乌鸡汤、老鸭汤,既滋补又不油腻;部分地区还会吃糯米制品(如汤圆、年糕),寓意 “糯米养人,安稳过冬”。
养生要点
立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潜藏,养生需遵循 “温补养阳、敛阴护藏、防寒保暖” 的原则,贴合冬季 “藏” 的季节特质:
起居调养
立冬后应遵循 “早睡晚起” 的作息,早睡可帮助身体收敛阳气、储存能量,建议 22:00-22:30 入睡;晚起可避免清晨严寒对身体的刺激,建议 7:00 后起床,确保充足睡眠。室内需注意保暖,可开启暖气或空调,保持室温在 18-22℃,但要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浊;外出时务必做好保暖,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外套与防滑鞋,防止头部、手部、脚部受寒。
饮食调理
饮食宜 “温补为主,忌生冷寒凉”,多吃能滋养阳气、暖身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肉类,可煮成汤或炖菜;搭配桂圆、红枣、枸杞等温补食材,增强滋补效果;同时适量食用根茎类蔬菜(如萝卜、土豆、山药),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也符合 “冬藏” 的饮食需求。避免食用冰饮、凉菜、螃蟹等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防止体内燥热与外界寒冷形成 “寒热交替”,引发不适。
运动保健
选择温和的室内或近郊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室内慢跑等,避免在严寒大风天气下进行户外高强度运动(如长跑、登山),以防受凉感冒或引发心血管不适。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强度以 “微出汗” 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喝温水补充水分,不可立即饮用冷饮。
情志调节
冬季万物萧瑟,易让人产生 “冬郁” 情绪,需注意调节心态。可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也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练字、与亲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独处时过度思虑;中医认为 “冬季养肾,肾主志”,保持心态平和、少思虑,有助于肾脏保养,顺应 “冬藏” 的养生理念。
立冬虽意味着寒冷的开始,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温暖 —— 家人围坐吃饺子、温酒聊天,或是精心储存秋收的粮食,都让这个节气成为 “藏” 与 “暖” 的结合体。它提醒人们在寒冬中收敛身心、积蓄能量,以平和的姿态迎接冬日,也期待着来年春天的再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