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立冬

2025年11月7日 |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八 | 星期五
距离下一个 立冬 2025年11月7日 还有
00
00
00
00

立冬介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1 月 7-8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25°。这个节气名意为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标志着孟冬时节正式开启,大自然从 “秋敛” 转向 “冬藏”,草木凋零、蛰虫蛰伏,农耕活动基本结束,承载着人们对秋收成果的收纳、对寒冬保暖的准备,以及对来年生机的期盼。

气候特点

立冬时节,我国气候呈现出 “气温大幅下滑、冷空气频繁、南北温差悬殊” 的特征。北方地区受蒙古冷高压影响,气温快速跌破 10℃,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日均温降至 0℃以下,开始出现降雪,土壤逐渐冻结,进入 “水结冰,地始冻” 的状态;南方地区虽未到严寒程度,但气温也明显下降,江南地区日均温多在 10-15℃,华南地区仍有 20℃左右的温暖天气,但昼夜温差大,早晚凉意显著。此时全国降水普遍减少,北方干燥少雨(雪),南方多晴好天气,但空气湿度低,“干冷” 成为主流气候感受,需重点防范冷空气带来的降温与大风天气。

立冬

物候现象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细致勾勒出冬季初始阶段万物 “归藏越冬” 的自然变化,展现出鲜明的季节过渡特征:

一候水始冰

立冬后,北方地区气温持续低于 0℃,江河、湖泊等水体开始出现结冰现象,冰层从薄到厚逐渐形成;南方地区水体虽暂未结冰,但水温大幅下降,水面泛起寒意,标志着 “水藏其形” 的冬季特征开始显现。

二候地始冻

随着地表温度降至 0℃以下,北方土壤开始冻结,表层土壤变硬,农作物无法再生长,农耕活动彻底停止;南方地区土壤虽未冻结,但土壤湿度降低、质地变紧实,植物根系活动减弱,大地逐渐进入 “休眠” 状态,为来年春季复苏积蓄能量。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 指野鸡,“蜃” 是古人对大蛤蜊的称呼。立冬后,野鸡等留鸟活动减少,逐渐隐匿于草丛或山林中避寒;而沿海或河湖中的蛤蜊因水温下降,开始频繁出现在浅滩,其贝壳纹理与野鸡羽毛相似,古人便误以为野鸡 “潜入水中变成蛤蜊”,这一充满想象的物候描述,既反映了鸟类活动减少的自然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冬季节气的独特认知。

传统习俗

立冬习俗围绕 “冬藏食补、祭祖祈福、顺应冬藏” 展开,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温暖的追求:

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是流传极广的俗语。饺子外形似耳朵,民间认为立冬吃饺子能 “护耳御寒”;同时,饺子谐音 “交子”,寓意 “新旧交替”,象征立冬是秋冬季节的分界点。北方地区尤为盛行,饺子馅料多样,白菜猪肉、韭菜鸡蛋、羊肉大葱等都是经典搭配,家人围坐吃饺子,既暖身又添团圆氛围。

酿黄酒

在浙江绍兴、江苏无锡等地,立冬有 “酿黄酒” 的传统,称为 “冬酿”。冬季气温低,微生物活动缓慢,利于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积累,酿出的黄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农户会在立冬当天精选糯米、酒曲,按传统工艺酿酒,密封后储存至来年饮用,部分酒坊还会举办 “开酿仪式”,祈求酿出好酒,也为冬日增添了别样的生活气息。

祭祖祭天

立冬作为 “四季收官” 的节气,古代有 “迎冬” 仪式,帝王会率领百官到北郊祭祀冬神 “玄冥”,祈求冬季平安、来年丰收;民间则会在家中祭祀祖先,摆放秋收的粮食、水果等祭品,感谢祖先庇佑获得丰收,同时祈求祖先在寒冬中继续护佑家人安康,部分地区还会到土地庙、祠堂祭拜,延续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

补冬

立冬是 “补冬” 的重要节点,民间认为 “冬吃温补,来年无病”。北方多吃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如羊肉火锅、炖牛肉,认为能暖身驱寒、增强抵抗力;南方则偏爱吃鸡肉、鸭肉,搭配红枣、枸杞、山药等食材炖汤,如乌鸡汤、老鸭汤,既滋补又不油腻;部分地区还会吃糯米制品(如汤圆、年糕),寓意 “糯米养人,安稳过冬”。

养生要点

立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潜藏,养生需遵循 “温补养阳、敛阴护藏、防寒保暖” 的原则,贴合冬季 “藏” 的季节特质:

起居调养

立冬后应遵循 “早睡晚起” 的作息,早睡可帮助身体收敛阳气、储存能量,建议 22:00-22:30 入睡;晚起可避免清晨严寒对身体的刺激,建议 7:00 后起床,确保充足睡眠。室内需注意保暖,可开启暖气或空调,保持室温在 18-22℃,但要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浊;外出时务必做好保暖,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外套与防滑鞋,防止头部、手部、脚部受寒。

饮食调理

饮食宜 “温补为主,忌生冷寒凉”,多吃能滋养阳气、暖身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肉类,可煮成汤或炖菜;搭配桂圆、红枣、枸杞等温补食材,增强滋补效果;同时适量食用根茎类蔬菜(如萝卜、土豆、山药),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也符合 “冬藏” 的饮食需求。避免食用冰饮、凉菜、螃蟹等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防止体内燥热与外界寒冷形成 “寒热交替”,引发不适。

运动保健

选择温和的室内或近郊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室内慢跑等,避免在严寒大风天气下进行户外高强度运动(如长跑、登山),以防受凉感冒或引发心血管不适。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强度以 “微出汗” 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喝温水补充水分,不可立即饮用冷饮。

情志调节

冬季万物萧瑟,易让人产生 “冬郁” 情绪,需注意调节心态。可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也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练字、与亲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独处时过度思虑;中医认为 “冬季养肾,肾主志”,保持心态平和、少思虑,有助于肾脏保养,顺应 “冬藏” 的养生理念。

立冬虽意味着寒冷的开始,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温暖 —— 家人围坐吃饺子、温酒聊天,或是精心储存秋收的粮食,都让这个节气成为 “藏” 与 “暖” 的结合体。它提醒人们在寒冬中收敛身心、积蓄能量,以平和的姿态迎接冬日,也期待着来年春天的再次生机。

最近几年立冬时间表

以下是2020年至2030年立冬的具体日期信息:

年份 日期 农历 生肖 星期
2020年 11月7日 九月廿二 星期六
2021年 11月7日 十月初三 星期日
2022年 11月7日 十月十四 星期一
2023年 11月8日 九月廿五 星期三
2024年 11月7日 十月初七 星期四
2025年 11月7日 九月十八 星期五
2026年 11月7日 九月廿九 星期六
2027年 11月7日 十月初十 星期日
2028年 11月7日 九月廿一 星期二
2029年 11月7日 十月初二 星期三
2030年 11月7日 十月十二 星期四

历史上的11月7日

1996-11-07

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当选为日本首相

1996-11-07

美成功发射火星探测飞船

1987-11-07

我国首次分离出艾滋病毒

1978-11-07

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闭幕

1949-11-07

陇海铁路全线通车

1944-11-07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到达延安

1931-11-07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31-11-07

新华通讯社成立

1921-11-07

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党

1920-11-07

《共产党》杂志秘密发刊

1917-11-07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01-11-07

晚清权臣李鸿章病逝

1896-11-07

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人——陆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