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0 月 8 日或 9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95°。它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 “凉爽” 向 “寒冷” 过渡,“露” 也从秋分的 “凉露” 转为 “寒露”,自然界正式迈入深秋阶段。
气候特点
寒露的核心气候特点可概括为 “气温骤降、降水减少、空气干燥”,是秋冬交替的关键节点:
气温跌破关键线: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 10℃—20℃,北方部分地区夜间气温甚至接近 0℃,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可达 10℃以上),清晨露水凝结后更易出现 “冻露”,触之有明显凉意。
降水稀少显干燥:受冷高压控制,全国降水普遍减少,北方秋高气爽的同时,“秋燥” 症状会更明显(如口干、鼻燥、皮肤紧绷);南方则逐渐告别多雨的夏秋,进入 “少雨燥秋” 模式。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此时最后一批鸿雁(“来宾” 即晚到的客人)会南飞越冬,相较于白露时 “鸿雁来” 的 “先头部队”,更显迁徙尾声的紧迫感。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天气转寒,雀鸟(多指麻雀等留鸟)活动减少,而海边或河中的蛤蜊开始频繁出现,其贝壳纹理与雀鸟羽毛相似,古人便误以为雀鸟 “潜入水中变成蛤蜊”,是充满诗意的物候联想。
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是菊花盛放的关键期,此时菊花多开黄色花朵(“黄华”),成为深秋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也拉开了赏菊的序幕。
传统习俗
寒露习俗围绕 “御寒、润燥、迎秋” 展开,既贴合气候特点,也蕴含对健康与生活的期许:
登高赏秋,辞青寄情:寒露前后天高气爽,能见度高,是登高望远的好时机。古人会结伴登上山巅、楼阁,欣赏 “层林尽染” 的深秋景致,同时有 “辞青” 之意 —— 对应春游的 “踏青”,象征与秋季作别,为入冬做准备。
吃 “寒露茶”,润燥暖身:寒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被称为 “寒露茶”,此时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内含物质更丰富,茶汤醇厚甘甜,且性温,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比春茶更适合深秋饮用,民间有 “寒露喝杯茶,秋冬不犯傻” 的俗语。
食秋味,补养防燥:饮食上讲究 “滋阴润燥、温补御寒”,各地有不同特色:
北方多吃芝麻(如芝麻糊、芝麻饼),《黄帝内经》有 “秋食芝麻,以润其燥” 的说法,芝麻能滋养肝肾、缓解皮肤干燥;
南方部分地区吃螃蟹,此时螃蟹膏满黄肥,但因蟹性寒,需搭配姜醋食用,避免寒凉伤胃;
还有 “吃花糕” 的习俗,花糕以糯米、红枣、核桃等食材制成,软糯香甜,兼具补养与节庆意味。
生活与农事
生活养护:防燥、防寒、防秋乏:
防燥:除了饮食调理,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用温水泡脚(加少量艾叶、生姜),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
防寒:早晚温差大,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寒露脚不露”,避免赤脚或穿薄鞋,防止寒气入侵);
防秋乏:深秋日照减少,人体易疲劳,可适当增加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农事安排:抢收、冬种、防寒:
抢收作物:北方的玉米、大豆,南方的晚稻、棉花等需在寒露前收割完毕,避免低温霜冻影响收成;
播种冬作物:华北、西北等地开始播种冬小麦,南方则种植油菜、蚕豆等,为来年春天的作物生长打下基础;
果树防寒:果树需进行修剪、涂白(树干涂石灰水),防止病虫害和低温冻伤,部分地区还会为幼苗搭建防风障。
寒露虽带着 “寒意”,却也是深秋最具韵味的节气 —— 既有 “菊黄蟹肥” 的秋味之美,也有 “鸿雁南飞” 的诗意之境,更提醒人们在季节转换中调整生活节奏,在 “秋藏” 中积蓄能量,静待冬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