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2 个节气,属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7 月 22-24 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 120°。作为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正值 “三伏天” 中伏前后,民间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的说法,全国多数地区高温高湿,体感酷热,且雷暴、台风等强天气多发。
历史渊源
大暑因 “暑热至极” 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 “六月中,解见小暑”,意为炎热比小暑更甚。其历史与农耕、伏天文化紧密相关:先秦时古人便将其与 “伏日”(隐伏避暑)关联,汉代后成为农事关键节点,需重点灌溉防旱;唐宋至明清,晒伏、食新、祛暑等习俗逐渐定型,成为应对酷热的生活智慧。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大暑湿热适宜萤火虫孵化,古人见萤火虫多在腐草旁出现,误以为其由腐草化生(实际是雌虫产卵于腐草中)。
二候土润溽暑:土壤潮湿、空气闷热,湿度达年内峰值,“上蒸下煮” 的体感明显。
三候大雨时行:后期雷暴、短时强降雨增多,可短暂缓解高温,为立秋气候转折铺垫。
气候与农事
气候特征
全国酷热:北方多 “干热高温”(极端温可达 40℃),南方为 “湿热桑拿天”(体感超 40℃)。
降水不均:北方进入 “七下八上” 主雨季,南方长江流域多伏旱,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农事安排
南方:“双抢” 大忙 —— 抢收早稻防霉变,抢插晚稻不违农时;中稻需防高温干旱。
北方:玉米进入 “大喇叭口期”(需水需肥关键期),防 “卡脖旱”;大豆、棉花需防虫、排涝。
传统习俗
送大暑船:浙江台州等地制作 “大暑船” 巡游后送海(或焚烧),祛灾祈福,为国家级非遗。
吃暑羊:山东、苏北等地大暑吃羊肉汤,以热制热、祛湿补身,部分地区办 “伏羊节”。
饮伏茶、吃仙草:南方煮草药伏茶免费供应,吃仙草冻解暑,有 “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的说法。
晒伏:晴天晒衣物、书籍、伏姜,祛霉防潮,伏姜可冬用驱寒。
大暑养生
起居:晚睡早起,正午午休 20-30 分钟;空调控温 26℃以上,避免直吹,出汗后及时换衣。
饮食:清补祛湿,多吃冬瓜、薏米、绿豆、鸭肉,喝淡盐水、绿豆汤;忌过量生冷食物。
运动:选清晨或傍晚散步、游泳,避免高强度运动;运动后少量多次喝温水。
情志:静心安神,通过听音乐、散步缓解烦躁,忌怒忌躁。
大暑虽酷热难耐,却是自然万物生长的 “鼎盛期”—— 田间作物拔节孕穗,草木繁茂,蝉鸣阵阵,处处充满生机。了解大暑的节气知识,顺应 “上蒸下煮” 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安度过盛夏,也能在极致的炎热中,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自然节律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