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4 个节气,属秋季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8 月 22-24 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 150°。“处” 意为 “停止”,标志暑气逐渐消退,民间有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的说法 —— 此时昼夜温差拉大,午后偶有 “秋老虎”,但整体凉意渐显,空气也开始变干燥。
历史渊源
处暑因 “暑气至此而止” 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 “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代它是农耕关键节点:先秦时靠物候判断秋收准备,汉代后细化农事(如晒五谷防霉变),唐宋形成放河灯、祭土地等习俗,明清沿海兴起 “开渔节”,延续至今。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后鹰捕猎增多,会将猎物整齐摆放,像 “祭祀” 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草木开始泛黄、落叶,天地间从繁茂转向收敛,秋高气爽初显。
三候禾乃登:稻、黍等谷物成熟,农民开始准备秋收,是 “丰收将至” 的信号。
气候与农事
气候特征
北方:率先入秋,早晚凉、午后暖,降水少、秋燥显,“一场秋雨一场凉”。
南方:“秋老虎” 偶尔出现,华西(四川、重庆等地)进入 “华西秋雨”,多绵绵细雨。
农事安排
北方:玉米防旱防倒伏,棉花及时摘絮,部分地区准备种冬小麦。
南方:中稻抢晴收割,晚稻保水防旱,开始播种秋播蔬菜(萝卜、白菜)。
传统习俗
开渔节:沿海地区(浙江、福建等)休渔期结束,渔民祭海神、千帆出海,祈愿丰收。
放河灯:临近中元节,制荷灯放于河湖,祭亡亲、祈平安。
吃鸭子:鸭子性寒,能祛湿润燥,各地吃法多样(烤鸭、老鸭汤等)。
晒秋:晴天晒谷物、蔬菜干,防霉变,南方山区 “晒秋” 成特色景观。
处暑养生
起居:早睡早起,早晚添衣防凉,室内保湿防秋燥。
饮食:多吃梨、银耳、鸭肉等滋阴润燥食物,少辛辣、不早贴秋膘。
运动:选清晨或傍晚散步、登山,避免大汗耗津液。
情志:登高赏秋、听音乐,缓解 “悲秋” 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处暑虽仍有 “秋老虎” 的余威,却是 “暑退秋来” 的重要转折点 —— 田间作物逐渐成熟,天地间的生机从繁茂转向收敛,空气变得清爽干燥。了解处暑的节气知识,顺应 “暑退秋燥” 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稳度过季节过渡期,也能在初秋的清爽中,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自然节律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