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5 个节气,属秋季第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9 月 7-9 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 165°。作为反映寒气增长的节气,白露标志暑热彻底消退,民间有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身不露” 的说法 —— 此时昼夜温差拉大(可达 10-15℃),清晨草木上会凝结白色露珠,天气转凉,秋燥感逐渐明显。
历史渊源
白露因 “露凝而白” 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 “八月节…… 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代它是农耕关键节点:先秦靠鸿雁南飞等物候判断秋收准备,汉代明确 “白露种麦得时”,唐宋形成祭禹王、酿米酒等习俗,明清更重视 “防秋燥” 养生,相关食俗流传至今。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白露后北方降温,鸿雁结队南飞越冬。
二候玄鸟归:燕子(玄鸟)随气温下降、昆虫减少,飞往南方。
三候群鸟养羞:鸟类频繁觅食,储存果实、昆虫等,为过冬做准备。
气候与农事
气候特征
北方: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
南方:“秋老虎” 消失,早晚凉、午后暖,华西(四川、重庆等地)进入绵绵秋雨期。
农事安排
北方:抢收玉米、谷子,适时播种冬小麦,收获马铃薯、白菜并窖藏。
南方:收割中稻,为灌浆期的晚稻保水,采摘棉花,给甘蔗追 “壮尾肥”,播种油菜、大蒜。
传统习俗
祭禹王:太湖流域祭拜大禹,祈愿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采 “十白”:浙南采白茅根、白茯苓等 “十白” 食材,与鸡鸭同炖,祛湿润燥。
饮白露米酒:江南地区白露前酿酒,口感甘甜,可滋补暖身。
吃龙眼:福州一带认为白露吃龙眼能补气血,常生吃或煮甜汤。
白露养生
起居:早睡早起,早晚添衣(尤其护腹、护脚),不穿短袖短裤,夜间盖薄被。
饮食: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滋阴润燥食物,喝蜂蜜水;少吃生冷、辛辣,螃蟹需配姜醋吃。
运动:选上午或傍晚散步、登山,避免大汗;运动后喝温水,及时换干衣。
情志:登高赏秋、闻桂花香,缓解 “悲秋” 情绪,保持心情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