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仲秋节、月夕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其起源说法较多,一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农历八月十五,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庆祝丰收,以 “中秋” 这天作为节日,这可能是古人 “秋报” 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习俗
祭月:是古代对 “月神” 的崇拜活动,人们于中秋之夜在庭院设香案,上安 “月神” 牌位,以时令瓜果和糕点为供品进行祭拜。
赏月: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会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边赏月边聊天,享受团圆时光。
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成为中秋节最为典型的食品,象征着大团圆,有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多种样式。
玩花灯:中秋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玩灯主要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有各种彩灯。
其他习俗: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广东的 “舞火龙”、湛江的 “人龙舞”、梅州客家人的唱山歌斗山歌,以及一些地方的嗦田螺、食甜薯、吃芋头、饮桂花酒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