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中国人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作为正月的收尾之日,它承载着辞旧迎新、祛邪祈福的文化内涵,其习俗在历史上曾广泛流传,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留有印记。
正月晦起源
正月晦的起源与古人对时间流转的感知和对岁首收尾的重视密切相关。“晦” 在农历中本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晦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的终结,被视为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古人认为,此时辞旧迎新,既能送走正月的 “晦气”,又能为新的月份乃至全年带来吉祥。
其核心内涵是 “送穷、祛邪、祈福”。经过春节期间的热闹与消耗,人们希望在正月的最后一天清理 “穷气”“邪气”,以洁净、清新的状态迎接新的开始,这种理念与岁首祈福的传统一脉相承。
正月晦习俗
送穷
“送穷” 是正月晦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唐代,据《唐四时宝镜》记载,正月晦日,人们会 “以芭蕉船送穷”。具体做法是:将家中的垃圾、破旧衣物等视为 “穷鬼” 的象征,装入纸船或竹篮中,送到河边或路口烧掉,有的还会念叨 “送穷出门,富贵进门” 等吉祥话,寓意将 “穷气” 彻底送走,迎来富足生活。不同地区 “送穷” 的方式略有差异,有的地方会在清晨打扫卫生,将垃圾倒在指定地点,有的则会制作 “穷鬼” 偶像,敲锣打鼓地将其送至门外。
泛舟、宴饮
古代文人雅士在正月晦日有泛舟、宴饮的习俗。此时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们会结伴到河边泛舟赏景,或在庭院中设宴饮酒,以舒展身心,庆祝正月的结束。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晦日寻崔戢李封》中描绘了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的景象,展现了正月晦日的春日氛围与文人活动。
祭门、驱邪
部分地区在正月晦日有祭门和驱邪的习俗。人们会在门上张贴符咒,或用桃木枝、艾草等具有 “辟邪” 寓意的植物装饰门户,祈求家门平安,避免邪祟侵扰。还有的会在傍晚点燃篝火,全家人围绕火堆走动,认为火焰能驱散晦气,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