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日,为每年的12月12日。源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华北地区岌岌可危,而当时国民党政府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主要兵力用于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在这一背景下,担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东北军将领)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深受全国抗日浪潮影响,且因“剿共”接连失利,逐渐认识到“打内战”只会让民族陷入绝境。他们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但均遭拒绝,最终决心以“兵谏”方式迫使蒋介石转变政策。
事变经过
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率领部队在西安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同时控制西安城内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史称“西安事变”。
多方斡旋:事变发生后,国内局势骤然紧张——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西安,企图借机除掉蒋介石;而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摒弃前嫌,明确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派周恩来、叶剑英等赴西安参与谈判。
和平解决(12月24日):经过多方协商,蒋介石最终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核心主张。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影响远超事件本身:
终结内战阴霾:彻底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打破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僵局,为两党合作抗日扫清了障碍。
促成全民族抗战:直接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使中国从“各自为战”转向“团结御侮”,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兵力的整合与动员创造了条件。
彰显民族大义: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以“牺牲个人、成全民族”的勇气发动兵谏,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世铭记的民族气节象征。
纪念与传承
每年12月12日,社会各界都会通过多种形式缅怀历史、传承精神:
历史纪念活动:西安等地会举办专题展览、座谈会,回顾事变经过与历史意义,缅怀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将领的贡献。
精神传承:西安事变所彰显的“民族大义高于一切”“团结抗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后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抵御外侮、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