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 2 月 2 日,来自 18 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拉姆萨尔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为纪念这一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1996 年,《拉姆萨尔公约》常务委员会决定将每年的 2 月 2 日定为 “世界湿地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全球各国都会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历年主题与核心意义
世界湿地日每年都会设定一个主题,聚焦湿地保护的不同方面,引导公众关注湿地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
2023 年主题为 “湿地修复”,强调修复受损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024 年主题为 “湿地与人类福祉”,突出湿地在提供淡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 年主题则围绕 “湿地与气候韧性”,呼吁通过保护湿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湿地被誉为 “地球之肾”,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全球超过 10 亿人依赖湿地获取食物、水和生计,湿地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世界湿地日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持续的宣传与行动,让更多人认识到湿地的生态价值,从而推动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湿地保护,遏制湿地退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与世界湿地日
中国是《拉姆萨尔公约》缔约国之一,自 1992 年加入公约以来,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湿地保护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多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如青海湖鸟岛、黑龙江扎龙、江苏盐城等。每年世界湿地日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湿地科普展览、观鸟活动、环保志愿服务等,向公众普及湿地知识,倡导保护理念。
同时,中国不断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与政策支持,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切实守护湿地资源。例如,“十三五”“十四五” 期间,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率不断提升,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世界湿地日不仅是一个宣传节点,更是推动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契机。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需要每个人的关注与参与,共同守护这片与地球健康息息相关的 “生命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