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卅运动纪念日是为纪念 1925 年爆发的五卅运动、缅怀革命先烈与爱国群众而设立的纪念日,日期为每年的 5 月 30 日。这一纪念日不仅承载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悲壮历史,更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警示后人铭记民族抗争历程的重要象征。
历史渊源
五卅运动的爆发源于一场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暴力镇压,是近代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事件起因:1925 年 5 月 15 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资,工人顾正红带领工友奋起反抗,却遭到日本资本家及其雇佣打手的枪击,顾正红当场牺牲,另有 10 余名工人受伤。这一暴行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运动爆发:顾正红惨案发生后,上海工人、学生迅速掀起抗议浪潮。5 月 28 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举行反帝示威游行。5 月 30 日,上海各校学生 2000 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控诉日本资本家的罪行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却遭到英国巡捕的野蛮镇压,当场有 13 人被打死、数十人受伤,造成震惊中外的 “五卅惨案”。
运动扩展: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各界迅速掀起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的 “三罢” 斗争,参与人数达 20 余万。这场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北京、广州、武汉、天津等近 500 个城市的人民纷纷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也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纪念意义
五卅运动纪念日的核心意义,在于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缅怀先烈,致敬抗争:纪念日是对顾正红等革命烈士、以及无数为反帝爱国事业奔走的群众的缅怀与致敬,提醒后人不忘近代中国遭受的压迫与苦难,铭记人民群众在民族抗争中的巨大力量。
传承爱国,凝聚力量:五卅运动中展现的 “反帝爱国、团结奋斗、不畏强暴” 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日通过各类活动,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凝聚当代人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信念与力量。
警示未来,维护和平:五卅运动的历史也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人民尊严。同时,也传递出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