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
节日起源
填仓节的起源与古代农耕社会的仓储文化密切相关。“仓” 即粮仓,是储存粮食的关键场所,关乎一家人的生计。古人认为,正月二十五是仓神的生日,此时举行祭祀和填仓仪式,能祈求仓神庇佑,让新一年粮食满仓、衣食无忧。
关于填仓节的起源,民间还有不少传说。其中一种说法与西汉淳于髡有关,相传他曾任粮仓官,清正廉洁,死后被尊为仓神,人们在正月二十五纪念他,逐渐形成填仓节。另一种说法认为,填仓节源于人们对粮食的珍惜,经过春节的消耗,粮仓可能有所空乏,此时 “填仓” 既是实际的补充,也是象征性的祈愿,希望全年仓廪充实。
填仓节的核心内涵是 “敬仓神、祈丰收、惜粮食”,体现了农耕文明中 “以食为天” 的生存智慧。
传统习俗
祭祀仓神
祭祀仓神是填仓节最核心的习俗。仓神又称 “仓官”“粮仓菩萨”,不同地区对仓神的形象有不同认知,有的认为是历史人物,有的则将其视为掌管粮食的神灵。当天,人们会在粮仓前设供桌,摆放馒头、糕点、酒等祭品,点燃香烛,磕头祭拜,祈求仓神保佑粮食不霉烂、不被虫蛀,全年五谷丰登。部分地区还会张贴仓神画像,画像上多为文官形象,手持账本,寓意掌管粮仓收支。
打囤填仓
“打囤” 是填仓节极具特色的活动。清晨,人们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或粮仓旁画出一个个圆形,象征 “粮囤”,有的还会在圆圈内画出十字,代表五谷丰登。画好 “粮囤” 后,会在中间放置少量五谷杂粮(如小麦、玉米、豆子等),再用石头压住,寓意 “填满粮仓”。有的地区还会在 “粮囤” 旁撒上一把谷子,吸引麻雀等鸟类,认为鸟儿来啄食是 “报喜”,预示当年丰收。
饮食习俗
填仓节的饮食多与 “粮”“仓” 相关,取 “丰足” 之意。北方地区常见的食物有 “杂面汤”,用多种面粉混合制成,象征五谷杂粮齐全;有的地方吃 “窝窝头”,寓意粮仓饱满;还有的吃 “饺子”,因其形状似元宝,象征财富与粮食都充盈。此外,填仓节当天有 “忌外借” 的习俗,人们认为这天借出东西会导致 “仓空”,所以不向他人借粮、借钱,也不偿还债务,希望守住 “仓实” 的好兆头。
清扫粮仓
填仓节当天,人们会对粮仓进行彻底清扫,清理杂物、修补漏洞,为新一年储存粮食做好准备。这一行为既是实际的农事安排,也象征着 “辞旧迎新”,通过整洁的粮仓迎接丰收的到来。同时,长辈会教育晚辈要珍惜粮食,不可浪费,传承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理念。
文化意义
填仓节是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它将对粮食的重视转化为具体的习俗,让人们在节日中强化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感恩。这一节日也传递了 “珍惜粮食、勤俭持家” 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填仓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华北地区:如河北、山西,“打囤” 习俗尤为盛行,草木灰画的 “粮囤” 大小不一,有的还会写上 “福”“丰” 等字,增添喜庆;
东北地区:除了祭祀和打囤,还会吃 “粘豆包”,用黄米面包裹豆沙,象征 “黏住粮仓,粮食不外流”;
山东部分地区:填仓节有 “送穷” 的意味,人们会将家中垃圾清扫到 “粮囤” 旁,寓意 “穷气” 被粮食压住,全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