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于每年的4月24日举办。
节日起源
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0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这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大门。为了铭记这一重要时刻,中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 “中国航天日”
历史渊源
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是对航天事业 60 余年发展历程的致敬,其源头可追溯至半个多世纪前的关键突破:
起点:“东方红一号” 的升空(1970 年)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 “东方红一号” 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通过电波传遍全球。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的航天技术垄断,更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础,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推动:航天人的呼吁与社会共识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步入 “黄金时代”(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任务接连突破),“设立专属纪念日” 的呼声逐渐高涨。2016 年 3 月 8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 4 月 24 日设立为 “中国航天日”,同年 4 月 24 日,首届中国航天日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标志着这一纪念日正式落地。
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日的核心不仅是 “回顾成就”,更是 “传承精神”。60 余年里,中国航天人在资源有限、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凝练出影响深远的 “航天精神”,其内涵包括: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从 “东方红一号” 到 “天宫” 空间站,中国航天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脚踏实地、攻坚克难:面对火箭发射失败、探测器着陆风险等挑战,航天人反复试验、不断突破(如 “嫦娥五号” 采样返回任务,团队攻克了月面挖土、月轨对接等 10 余项关键技术);
无私奉献、协同攻坚:航天任务涉及上万个零部件、数千家科研单位,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 “隐姓埋名” 的付出(如 “两弹一星” 元勋郭永怀,为保护科研数据牺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