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日是每年3月6日设立的全球性健康纪念日,由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于2008年共同发起,旨在提升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与防治意识。
设立背景与时间确定
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具有极大的隐匿性。在发达国家,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对自身病情毫无察觉;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是超过 90%,许多患者甚至从未听闻过青光眼。青光眼发病不限年龄,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攀升。鉴于此严峻现状,2008 年,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将每年的 3 月 6 日确定为第一个 “世界青光眼日” ,开启了全球范围内对青光眼防治关注的新篇章。
目的与意义
据相关预测,到 2020 年,全球预计有 7960 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 1120 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世界青光眼日的设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如媒体宣传、现场义诊、患者交流等,广泛动员各国政府部门、眼保健专业人员和广大患者积极参与。一方面,让公众了解到医生具备检测和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视力是有望被挽救的;另一方面,着重强调青光眼发病的隐匿性,引导公众积极配合治疗与随访,以此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同时,鼓励青光眼患者家属参与筛查,期望通过早期筛查发现潜在患者,并倡导有患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世界青光眼联合会还设定了宏伟目标,力求到 2020 年将青光眼的未诊断率从 50% 降低至 20% 以下。
相关活动与疾病科普
每年的 3 月 6 日前后,全球各地围绕世界青光眼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众多眼科医生积极投身其中,举办科普讲座,向公众详细讲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例如,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主要因眼压升高,进而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最终可致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眼部结构以及年龄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表现差异显著,部分患者在毫无察觉中视功能逐渐丧失,有些患者则会在短时间内急剧痛苦地失明。
除讲座外,各地还会开展大规模的义诊筛查活动,为民众免费进行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青光眼相关基础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潜在患者。同时,组织青光眼患者交流分享会,让患者相互交流治疗经验与生活注意事项,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从 2013 年起,“世界青光眼日” 进一步扩展为 “世界青光眼周”,定在每年 3 月的第二周,使得相关宣传与防治工作更加全面深入,能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世界青光眼日的存在,不断提醒着人们关注这一视力 “隐形杀手”,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降低青光眼致盲率、守护人们的视力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