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sì)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历史渊源
上巳节起源于周代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或起源于古代官方曲水流觞的娱乐性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论语・先进》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是关于上巳节的最早记录。汉代时,上巳节被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南北朝后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唐朝是上巳节的鼎盛时期,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民国十九年,改以三月三日为修褉之辰,并废 “上巳” 之称。
节日习俗
祭祀类:最初上巳节是水边祭祀活动,人们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驱疫辟邪,祓除疾病。古代人们还会在郊外祭祀高禖,祈求生育子嗣,也有临水浮卵、曲水浮绛枣等祭祀活动。此外,民间会祭祀王母娘娘、伏羲、女娲等,黄帝故里每年也会举行拜祖大典。
游玩类:曲水流觞是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让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青年男女会集体外出郊游,进行相亲交友,人们还会相邀外出踏青,欣赏春天美景,同时伴随着赏花、插花、斗花、插柳、乐舞等娱乐活动。
饮食类:中国江南地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民谚有 “三月三,荠莱赛灵丹” 的说法,这是古时临水浮卵祭祀活动的演变。此外,部分农村地区还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必备佳肴。
民族风俗
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上巳节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如壮族的 “歌圩节”、侗族的 “花炮节”、瑶族的 “干巴节”、黎族的 “孚念孚” 等,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如壮族有歌会、碰蛋、抛绣球等习俗,侗族有抢花炮、斗牛、斗马等习俗。
文化影响
上巳节的节俗内容寄托了人们祈求避灾祈福、人类繁衍、农作物丰收等美好愿望。日本的上巳节习俗来源于中国,有桃之节句、桃汤、桃弓步射等习俗,并演变成了现今的女儿节。韩国人会在这天相约踏青,吃杜鹃花饼、喝杜鹃花酒等。
传承与保护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 “黎族三月三节”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 “畲族三月三”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 “三月三”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