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又称人日,即“人民安之日”,被定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拥有至少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定义,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有明确记载:“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此描述揭示了正月初七作为“人日”的核心思想,即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
人日的起源
人日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与上古神话 “女娲创世” 密切相关。传说女娲在创世时,先后于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出人类,因此正月初七被视为人类的诞辰日,这也是 “人日” 名称的由来。
这一节日的核心内涵是 “尊重生命、祈福纳祥”。古人认为,人日的吉凶直接关系到全年的运势,因此会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人类自身的祝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顺遂如意。汉代时,人日习俗已正式形成,《荆楚岁时记》等古籍中均有关于人日的记载,可见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人日传统习俗
戴人胜、贴人胜
“人胜” 是一种用彩纸、丝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人形装饰品,寓意着 “人丁兴旺”。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将人胜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门窗上,以祈求新年里身体健康、运势向好。这种习俗在唐代尤为盛行,诗人李商隐曾在《人日即事》中写道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生动描绘了当时人日剪刻人胜的热闹场景。
吃七宝羹
吃 “七宝羹” 是南方地区人日的标志性习俗。七宝羹通常由七种蔬菜熬制而成,不同地区选用的蔬菜略有差异,常见的有芹菜(寓意 “勤劳”)、荠菜(寓意 “聚财”)、菠菜(寓意 “清爽”)、青葱(寓意 “聪明”)、大蒜(寓意 “会算”)等。古人认为,在人日食用七宝羹,能祛病消灾,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登高望远
北方部分地区在人日有登高的习俗。人们会在这天登上附近的山岗或楼阁,寓意 “步步高升”,同时也借此舒展身心,迎接新春的生机。唐代诗人杜甫就曾在人日登高,并写下《人日两篇》,抒发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期许。
占卜活动
古代人日还有占卜的习俗。人们会根据当天的天气、风向等自然现象,预测全年的收成和祸福。例如,若人日天气晴朗,则预示着当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若阴雨则可能被认为是不吉之兆。这种习俗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意义
人日作为以 “人” 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它提醒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既要感恩生命的馈赠,也要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处的时光。
如今,虽然人日的部分传统习俗已逐渐简化,但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区,仍保留着吃七宝羹、戴人胜的习俗。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文化活动,如剪纸展览、民俗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人日的历史内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或与家人团聚,或向亲友送上祝福,延续着这份跨越千年的人文情怀。
正月初七人日,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重视生命、崇尚和谐的文化符号,它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