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International Rare Animal Protection Day)定于每年的4月8日,旨在提高全球对野生动物命运的关注。该日的设立是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和物种灭绝问题,全球有超过100万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这一日的活动,呼吁公众关注和保护珍稀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设立背景
20 世纪中叶,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猖獗,每年有超过 200 万件象牙制品流通。1973 年,80 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野生动植物贸易。随着盗猎技术升级,非洲象种群在 20 世纪 80 年代锐减 60%,这促使国际社会在 1989 年将非洲象列入 CITES 附录 Ⅰ,全面禁止象牙贸易。进入 21 世纪,气候变化与栖息地丧失成为新威胁。201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报告显示,全球 1/4 哺乳动物面临灭绝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联合倡议设立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最终将日期定为每年 4 月 8 日。
节日意义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的设立,旨在提醒全世界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推动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采取行动,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免受灭绝的威胁。这个日子也是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濒危物种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 120 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 257 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 400 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