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傩日,通常在腊八节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初七,是民间新年系列民俗活动的重要一环。这一礼制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驱傩,亦被称作逐疫,其核心源于傩文化,融合了原始自然崇拜与多元宗教元素。人们举办这一活动,目的在于驱邪避疫,实现阴阳调和,从而祈求来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驱傩日的传统仪式丰富多样。跳傩舞便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仪式之一。参与者身着奇装异服,佩戴柳木制作的面具,脸上化着夸张妆容,在激昂的鼓笛声中,跳起独特舞步,载歌载舞,以此震慑并驱赶疫鬼,祈愿新的一年健康平安。唐代诗人孟郊在《弦歌行》中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跳傩舞时的热闹场景 。
抬关公像游走祈福也是驱傩日的重要仪式。作为忠义与勇猛化身的关羽,深受民众敬仰。当日,众人抬着关公像,伴随敲锣打鼓的节奏在村里巡游。队伍每至一户人家门口,主人都会燃放鞭炮热烈迎接,期望能得到关公的庇佑 。
烧糁盆和焚苍术同样是驱傩日的传统。烧糁盆是将粮食渣滓、碎柴渣滓置于盆中点燃,火光越红、火苗越高,就被认为效果越好,以此来去除疾病、祈求吉祥;焚苍术则利用苍术这味中药材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焚烧苍术与其他药材,达到辟瘟祛湿、祈求健康的目的 。
在驱傩日这天,人们也会提前准备或开始熬制腊八粥,其丰富多样的食材寓意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人们会为家人准备丰盛晚餐,既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勤付出,也答谢祖先的庇佑 。
如今,虽然现代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驱傩日这一传统习俗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俗信仰,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