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疟疾日(National Malaria Day)为每年的4月26日,是中国为了加强疟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来而设定的节日,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疟疾防治意识,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实现辖区消除无疟疾的目标。
设立背景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疟疾与艾滋病和结核一起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解放前,中国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在南方地区,流行猖獗,导致大量劳动力丧失,且由于当时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疟疾病死率很高。解放后,中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几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疟疾发病在局部地区有上升趋势,加强疟疾防治至关重要。
设立过程
2007 年 5 月,第 60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将 4 月 25 日定为 “世界防治疟疾日”,旨在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疟疾的重视,推动全球防治疟疾。2008 年,中国卫生部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的 4 月 26 日定为 “全国疟疾日”。
历年主题
2008 年第 1 个 “全国疟疾日” 的宣传主题为 “疟疾 — 一种没有国界的疾病”。2024 年第 17 个 “全国疟疾日” 的主题是 “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2025 年第 18 个 “全国疟疾日” 的宣传主题为 “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重要意义
2021 年,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但近年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出现,局部地区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全国疟疾日的设立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公众和专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