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因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
历史渊源
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人们对牵牛星和织女星进行关注、崇拜,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产生了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秦初,七夕是禁忌日,西汉时期逐渐成为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期,“乞巧” 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时期,宋代七夕节更加受到民众重视,出现了专卖乞巧用品的集市 “乞巧市”,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更加普遍。
节日习俗
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穿针乞巧是流传最久的方式,姑娘们对月穿针,谁穿得最快最巧,就意味着谁最有智巧。喜蛛应巧则是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织网情况,若织得又圆又密,便是巧兆。此外,还有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在食俗上,巧果最为出名,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还有花瓜、五子等供品。
文化价值
乞巧活动反映了古时女孩子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激励鼓舞着夫妻、情人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2006 年 5 月,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部分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增加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