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在每年的6月8日。 世界海洋日的设立目的 是让世界各国借此机会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体味海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审视人类行为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设立背景
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和海洋保护协共同发布了一份有关海洋环境现状的报告。报告说,尽管国际社会和一些国家在制止海洋污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这一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对海洋设施造成破坏,并且也令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
这份报告说,一次性薄膜塑料袋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应当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或逐渐淘汰。为此,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署长阿希姆·施泰纳专门向全球各国发出禁止使用一次性薄膜塑料袋的呼吁。报告指出,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袋和聚酯瓶是最为常见的海洋垃圾,这些塑料垃圾慢慢地变成越来越小的碎片,被海洋生物所吞食,其有毒成份在有机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不仅威胁到这些生物本身,也有可能随之进入食物链,造成更广泛的危害。
报告还指出,海洋垃圾的泛滥反映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大痼疾,那就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不善。减少垃圾数量、改善垃圾管理和回收等措施,配合以经济刺激和惩处措施,将有助于大幅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因此,不论政府或个人都应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予以更多重视。
此外,休闲旅游业对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地中海一些旅游区,全年75%的垃圾是在夏季旅游旺季时产生的。在约旦,休闲旅游业带来的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量的67%,另有30%来自港口运输业。
设立宗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海洋对调节全球气候的能力,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确保国际航运的安全。人类活动正在使世界海洋付出可怕的代价。过度开发,非法的、未经授权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破坏性的捕捞方法、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海洋污染,特别是来自陆地的污染等,正在使珊瑚等一些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渔场遭到破坏。海洋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及气候变化造成的海洋酸化,进一步对海洋生命、沿海和海岛社区及国家的经济造成威胁。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其中核心的文件为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为人类在海洋上的所有活动提供了法律框架,同时也为各国开展各种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
“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
历年主题
2009:“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Our Oceans, Our Responsibilities)
2010:“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Our Ocea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2011:“我们的海洋:绿化我们的未来”(Our Oceans: greening our future)
2012:“联合国海洋法会议@30”(UNCLOS @ 30)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13:“海洋与人民”(Oceans & People)
2014:“众志成城,保护海洋”(Ocean Sustainability: Together let's ensure oceans can sustain us into the future)
2015:“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Healthy Oceans, Healthy Planet)
2016:“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Healthy Oceans, Healthy Planet)
2017:“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Our Oceans, Our Future) — 保护行动的重点放在鼓励解决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为了一个更健康的海洋,和更美好的未来。 世界各地计划举办数百场活动,包括这一周在纽约市举行第一次的联合国海洋会议。
2018:“清洁我们的海洋”(Clean our Ocean!)
2019:“性别与海洋”(Gender and Oceans)
2020:“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创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2021:“海洋:生活与生计”(The Ocean: Life & Livelihoods) — 活动旨在“揭示海洋的奇迹,揭示海洋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支撑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
2022:“振兴海洋,集体行动”(Revitalization: Collective Action for the Ocean)
2023:“海洋星球:潮流之变”(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