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诞辰纪念日是每年5月5日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辰设立的纪念日。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其墓地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曾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主修法律与哲学,1841年获博士学位。
人物介绍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于1835年考入波恩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神话和艺术史等。1836年,他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小组,开始钻研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41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当编辑,以精采的社会评论文章扩大了该报的影响。次年夏他同燕妮结婚后移居巴黎,开始与进步工人团体发生联系。
人物经历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识,从此,这两位伟大导师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共同进行斗争。两人合写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神圣家族》,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1845年初,马克思被法国驱逐出境,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还与恩格斯一起为同盟起草了著名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第一国际,并成为该组织的领袖和灵魂。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这本书是马克思忘我劳动和顽强探索整整25年的成果,书中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自己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向资产者和土地所有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马克思虽然事先不赞成这一行动,但当人民群众起来斗争时,他无条件地站在了公社战士一边,给予了他们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总结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他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论证了暴力革命的原则,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巴黎公社的失败,使国际工人协会陷于不能存在的境地,1876年协会正式解散。但它播下的种子却开花结果了,欧美大多数国家都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反动政府的迫害、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理论工作的艰辛,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晚年,他虽受多种疾病折磨,但仍致力于帮助各国工人政党的成长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工作,写出了《哥达纲领批判》等著名著作。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书桌边与世长辞。
纪念日意义
马克思诞辰纪念日的价值,早已超越 “缅怀个人” 的范畴,成为传承思想、反思现实、指引未来的重要载体,核心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1. 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 “发展的理论”。纪念日通过理论研讨、著作研读等活动,推动人们重新审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人类解放的论述,结合当代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生态危机、全球化困境)挖掘其现实意义,避免思想的 “教条化” 与 “过时化”。
2. 缅怀无产阶级的思想先驱,凝聚进步力量
马克思的一生始终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投身于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的斗争,甚至多次因政治迫害被迫流亡(先后迁居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纪念日通过纪念马克思的生平,传递 “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的理想信念,激励当代人关注社会公平、追求人类共同福祉,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在中国,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具有特殊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次飞跃。纪念日期间的学习与纪念活动,既是对马克思的致敬,也是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再深化,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