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纪念日,也称香港回归日、香港回归节,日期为每年7月1日。这一纪念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洗雪百年国耻的庄严时刻,标志着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开启了 “一国两制” 下的新纪元。
历史背景
失地之痛: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先后被割让或租借给英国,离开了祖国的版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指明了方向。
艰辛谈判:自1982年起,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激烈谈判。最终,在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纪念日不仅是 “庆回归” 的节日,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其核心可概括为三点:
1. 国家主权的庄严彰显
香港回归最直接的意义,是中国政府彻底终结了外国对中国领土的殖民统治,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百年夙愿。这一事件向世界表明:中国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能够坚定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是对 “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教训的现实回应。
2. “一国两制” 的实践起点
香港回归是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提出的创造性构想,其核心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回归后的香港,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保障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和原有繁荣稳定,为 “一国两制” 的后续实践(如澳门回归)提供了成功范本。
3. 民族认同的凝聚纽带
香港回归打破了殖民统治带来的身份割裂,让香港同胞重新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纪念日期间的各类活动(如升旗仪式、历史展览、文艺演出等),不仅是对回归历史的回望,更是对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一事实的强化,推动香港市民与内地民众形成更紧密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