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节日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最广为人知的传说与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之推(介子推)有关。据《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期间,介之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供奉,史称 “割股奉君”。
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时却遗漏了介之推。介之推不慕名利,携母亲隐居于绵山(今山西介休境内)。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前往绵山寻访,却始终找不到介之推的踪迹。为逼迫介之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焚烧绵山,不料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相拥死于一棵柳树下,且柳树洞中有一封介之推留下的血书,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之推,下令在其遇难之日(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预先准备好的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纪念行为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民俗节日,成为古人表达对贤德之人敬仰与追思的重要方式。
除介之推传说外,也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与古代 “改火” 习俗有关。先秦时期,古人有 “钻燧改火” 的传统,即不同季节使用不同木材取火,每年春季需熄灭旧火、重新取火,在新旧火交替期间,人们会禁食热食,这一习俗为寒食节的形成提供了早期民俗基础,后与介之推传说结合,赋予节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演变
寒食节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逐渐从区域性纪念活动演变为全国性节日,其地位与习俗也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先秦至两汉:起源与初步发展:寒食节最初在山西绵山周边流传,主要是为纪念介之推。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文化影响力扩大,“忠君孝亲” 的价值观与介之推的形象契合,寒食节逐渐向周边地区传播,禁火寒食的习俗开始被更多人接受,但此时节日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魏晋南北朝:官方认可与习俗丰富:这一时期,寒食节得到官方重视,不少统治者亲自参与相关纪念活动,推动节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同时,节日习俗逐渐丰富,除禁火寒食外,还新增了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活动,与清明节的关联日益紧密。北魏《齐民要术》中便有 “寒食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的记载,可见当时寒食节饮食习俗已较为成熟。
唐宋时期:鼎盛与融合:唐宋是寒食节的鼎盛时期,节日氛围浓厚,成为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的重要节日。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描绘了寒食节踏青赏春的热闹场景;宋代更是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放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寒食、清明期间官员可休假七日,足见节日重要性。这一时期,寒食节的禁火、祭祖习俗与清明节的扫墓、踏青习俗深度融合,形成 “前寒食后清明” 的民俗格局。
明清至现代:习俗简化与文化传承:明清时期,寒食节的禁火习俗逐渐淡化,部分地区仅保留 “吃冷食” 的简化形式,节日重心更多向清明节转移。近现代以来,虽然寒食节作为独立节日的存在感减弱,但 “缅怀先贤”“禁火环保” 的文化内核仍通过清明节得以传承,部分地区(如山西介休、河南郑州等)仍会在寒食节期间举办纪念介之推的活动,延续古老民俗。
节日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围绕 “禁火” 核心展开,同时融合了祭祖、踏青、文化娱乐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系:
1. 禁火寒食:节日标志性习俗
禁火是寒食节最核心的习俗,节日期间(通常为寒食节当天或前一日至清明节),人们会熄灭家中所有火种,避免生火做饭,只能食用预先准备好的冷食,如冷粥、冷饼、腌菜、青团等。不同地区的冷食各具特色:
北方地区流行吃 “寒食粥”,以粳米、麦仁、杏仁等熬制,冷却后食用,兼具营养与节日仪式感;
南方地区则偏爱青团、艾粿等,用艾草或鼠鞠草汁与糯米粉混合制成,包裹豆沙、芝麻等馅料,冷食口感软糯香甜;
山西部分地区会制作 “子推馍”,形似古代武将头盔,馍上捏有蛇、兔等图案,相传是为纪念介之推,寓意平安吉祥。
禁火习俗背后,既包含对介之推的纪念(象征不使用 “焚山” 之火),也蕴含古代 “改火” 习俗中 “辞旧迎新” 的寓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尊重。
2. 祭祖扫墓:追思先贤与缅怀亲人
寒食节是古人重要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扫墓,清除杂草、摆放祭品(多为冷食、水果、酒醴等),焚香祭拜,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清明节扫墓不同,寒食节祭祖更侧重 “缅怀先贤英烈”,除家族祭祖外,部分地区还会集体祭拜历史名人,如山西介休每年寒食节都会在绵山介公祠举办纪念介之推的仪式,吸引众多民众参与;河南商丘则会在寒食节祭拜商汤、微子等古代贤君,传承 “尊贤重德” 的文化传统。
3. 踏青插柳:拥抱春光的民俗活动
寒食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古人会在禁火之余走出家门,踏青赏春,感受自然生机。踏青时,人们常采摘柳枝插在门楣或发间,这一习俗与介之推传说有关 —— 相传介之推死于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将柳树命名为 “清明柳”,并插柳纪念。此外,插柳也有 “驱邪避灾” 的寓意,古人认为柳枝具有辟邪的作用,可保佑家人平安。
除插柳外,踏青活动中还常见放风筝、荡秋千、踢蹴鞠等娱乐项目。唐代寒食节期间,长安城中的人们会在曲江池畔放风筝,将风筝线剪断,寓意 “放走晦气”;宋代则流行荡秋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节时 “都城士女,纵观其上,乐声鼎沸”,可见活动之热闹。
4. 文化活动:诗词唱和与民俗表演
寒食节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交流的重要场合,文人会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创作与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京城的景象,成为千古名篇;宋代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也常以寒食节为主题创作诗词,推动了节日文化的传播。
部分地区还会在寒食节举办民俗表演,如山西介休的 “绵山寒食文化节”,会上演 “介之推传说” 情景剧、传统歌舞等节目,通过生动的表演让民众感受节日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