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前夜(Halloween),即每年的 10 月 31 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All Saints' Day,11 月 1 日)的前一晚,也是整个万圣节相关庆祝活动中最热闹、最核心的环节。“Halloween” 一词源自中古英语 “All Hallows' Eve” 的缩写,意为 “所有圣徒之夜”。
节日起源
万圣节前夜的根源可追溯至古代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 “萨温节”(Samhain),其演变过程融合了多重文化元素:
凯尔特 “萨温节”(Samhain):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凯尔特民族认为 10 月 31 日是夏季的结束、冬季的开端,也是阴阳两界的 “交界日”—— 故人的亡魂会在当晚重返人间,寻找生者的躯体以获得重生,而活着的人为了躲避亡魂,会熄灭家中炉火、烛光,并用动物皮毛或面具伪装成鬼怪,试图吓退亡魂。同时,他们也会摆放食物安抚祖先灵魂,这是节日早期的核心仪式。
罗马文化融合:后来罗马帝国征服凯尔特地区,将自身的两个节日(纪念果园女神的 “波莫纳节” 和纪念亡者的 “费拉拉利亚节”)与萨温节结合,前者带来了 “果物祭祀” 的习俗,后者强化了 “缅怀逝者” 的内涵。
基督教化改造:公元 8 世纪,教皇格列高利三世将 11 月 1 日定为 “诸圣节”(All Saints' Day),以纪念所有圣徒,试图用基督教仪式替代 pagan(异教)传统。而 10 月 31 日作为 “诸圣节前夜”(All Hallows' Eve),逐渐从敬畏亡魂的仪式,转变为兼具宗教纪念与民间狂欢的节日。
移民带来的全球化:19 世纪,大量爱尔兰移民涌入美国,将 “雕刻萝卜灯”(最初用萝卜、芜菁,后发现南瓜更易雕刻且产量高,改为南瓜灯)、“挨家要食” 等习俗带入北美,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形成了现代万圣节前夜的庆祝模式。
庆祝习俗
万圣节前夜的习俗充满趣味性和仪式感,核心围绕 “装扮、互动、象征物” 展开,是不分年龄的狂欢时刻:
1. 经典互动:“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习俗,尤其受儿童喜爱。孩子们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三五成群挨家挨户敲门,对着主人喊出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主人通常会提前准备好糖果、巧克力等零食分给孩子;若拒绝,孩子们可能会进行无伤大雅的 “恶作剧”(如在门上涂粉笔、挂纸条等)。
这一习俗的源头可追溯至中世纪的 “souling”(索灵):穷人会在诸圣节前后挨家乞讨 “灵魂蛋糕”,并为捐赠者的逝者祈祷,后来逐渐演变为儿童索要糖果的互动游戏。
2. 标志性象征:南瓜灯(Jack-o'-Lantern)
南瓜灯是万圣节前夜的 “名片”,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在表面刻出眼睛、鼻子、嘴巴等图案(传统多为诡异或滑稽的笑脸),内部插入蜡烛点燃,夜晚点亮后极具节日氛围。
其传说与爱尔兰民间故事 “吝啬鬼杰克”(Stingy Jack)有关:杰克多次欺骗恶魔,死后因既无资格上天堂,又被恶魔拒绝入地狱,只能提着用萝卜挖空、装着恶魔赐予的 “永恒火焰” 的灯笼,在人间游荡。爱尔兰人最初用萝卜、芜菁做灯笼,移民美国后发现南瓜更合适,便逐渐改用南瓜。
3. 核心仪式:化妆与装扮(Costuming)
“伪装” 是万圣节前夜的核心逻辑,源于凯尔特人为躲避亡魂的伪装传统,如今已演变为全民的 “变装狂欢”。
传统装扮多为超自然角色:如鬼魂、骷髅、女巫、吸血鬼、狼人、恶魔等;
现代装扮更具多样性:涵盖电影 / 动漫角色(如蜘蛛侠、哈利・波特)、流行文化符号(如宇航员、 superhero)、甚至可爱的动物(如猫咪、兔子)等,成人也会参与其中,追求创意与视觉冲击。
4. 其他常见活动
恐怖主题聚会:人们会举办万圣节派对,布置南瓜灯、蜘蛛网、假骷髅等装饰,播放恐怖音乐,甚至进行 “鬼屋探险”;
讲鬼故事 / 看恐怖片:夜晚聚集在一起分享惊悚故事,或观看恐怖电影,契合节日的 “神秘氛围”;
咬苹果游戏(Apple Bobbing):将苹果漂浮在水盆中,参与者不用手,仅用嘴咬住苹果,是传统的节日游戏,象征丰收与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