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在部分地区被称作 “隔开日” ,这一独特称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寓意。尤其在福建等地,如台湾基隆、闽南地区,正月初五俗称 “隔开”,意味着新春阶段至此告一段落 。
从文化意义层面来看,“隔开” 象征着新正的诸多特别规制、禁忌等被打破,日常作息恢复常态 。在传统观念里,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遵循着各类新年禁忌,如忌动刀剪、扫地等,意在避免破坏新年好运。而到了初五,这些禁忌解除,民众的各项活动可以照常开展 。
从习俗活动角度而言,初五这天,商家们极为重视。市面上买卖恢复,店铺开门做生意时,店主会燃放鞭炮,同时在门前张贴上书 “大吉利市”“开张大吉” 等字样的红纸 。这一行为既宣告春节休假结束,店铺重新营业,也包含着对新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祈愿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诞辰,商家多在这一天祭祀财神,迎接五路财神(即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以求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在饮食上,一些地方习惯在正月初五早餐或午餐吃饺子,也叫 “捏五” 。
此外,正月初五还有 “送穷” 的传统 。民间认为,这天若不将 “穷运” 送走,接下来一年可能会受穷 。不同地区送穷的方式各异,有的地方会进行大扫除,把家中垃圾清扫出门,寓意将 “穷根”“穷苗” 彻底清除 。
正月初五 “隔开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春节期间丰富的民俗风情,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