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龙节,又称分龙日,是汉族、毛南族以及畲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各地区节日内容和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祈雨、跳傩舞、唱戏拜龙王,有的地方举行龙舟赛、演习防火,但都与雨水有关。
节日介绍
分龙节,又称分龙日,是汉族、毛南族以及畲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节日内容和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祈雨、跳傩舞、唱戏拜龙王,有的地方举行龙舟赛、演习防火,但都与雨水有关。
分龙节与远古时期的祈雨方式雩舞有关,具体产生于何时无史料考证,有关“分龙”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陆佃《埤雅·释天》中有:“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地方志《思恩县志·社会编》也有记载。传说“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
分龙节作为传统节日,虽然已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在毛南族、畲族中仍在传承,其中凝聚着歌舞、美食、银饰、石雕、竹编等丰富的民族艺术,对不少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另因其和夏季雨事紧密的联系,也包含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是广西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节日历史
分龙节与古代的祈雨方式——雩舞有着密切关系。《周礼·司巫》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先民们在祈雨时常伴有一定的仪式舞蹈,这与许多祈雨仪式相似。分龙节的具体起源无法考证,最早的有关记载出现在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天》中提到:“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时期的《思恩县志·社会编》也记载了“毛难夏作庙,祈雨祈福,椎牛大享,亲眷成集,馈遗甚丰”。
“分龙”是汉文化中的一个时令名称,文献中常提到“分龙雨”和“分龙日”。分龙雨是指夏季的阵雨,常表现为相距不远的两地一雨一晴,也被称为“隔辙雨”“牛脊雨”。宋代庄绰在《鸡肋编·卷中》也有类似记载。
历史上,“分龙”的节气观念与“分龙节”的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近代,广西邻近的湖南和广东地区也多有分龙节的习俗。这与汉族地区较广西山地少数民族地区更早发展农耕、农业更为发达、农业经验更加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族移民和汉族文化对毛南族及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节日日期
分龙日的日期因地域和气候差异而不同。江浙地区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北京则是五月二十三日,福建在夏至后。湖南和广东则以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分龙日,各地的分龙节日期各有不同。
例如,宋代叶廷琏在《海录碎事·地·风俗》中记载,池州在五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南京在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节,二十五日为回龙节。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从每年五月的夏至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因为分两次祭祀龙,所以叫分龙节。
畲族的分龙节在每年夏历“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相传玉皇大帝在这一天为畲族调派司管风、雨、电的四位龙王前来就位,因此称为分龙节。
节日习俗
汉族
汉族作为农耕民族,水对农业极为重要,因此在分龙日会举行祈雨、祭龙等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上海则由民间消防组织“龙社”进行消防操演,秦光荣的《上海县竹枝词》描绘了这一情景。山东章丘民间在六月二十日由有德长者组织祭祀龙王神,以祈求风调雨顺。湖南醴陵在分龙节这天禁忌挑粪,广东兴宁则在节前一天晚上洗净尿桶和粪桶,以免触怒龙神。在许多地方,分龙日和分龙节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畲族
这种习俗流行于福建东部地区,每年农历夏至后逢辰日举行。当地居民信仰龙王,为了防止“龙过山”损坏庄稼,会在作物种下后进行分龙仪式。人们认为龙怕铁,因此在这一天禁止动用铁器和粪桶等,以祈求龙王不造成水患,保佑丰收。节日期间,各地普遍停工,携带山货赶集,进行自由贸易,同时交流生产技术。男女青年通过盘歌寻找终身伴侣。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会给畲山“封龙”,因此畲族人将这天视为最好的祭祀日。过去,畲族群众会采取各种形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随着时代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已被摒弃,但盘歌活动依然延续。不仅如此,盘歌的内容也逐步从纯祭祀延伸到歌唱生活和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一些地方的青年男女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利用节日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毛南族
分龙节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的民族节庆,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这是毛南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百姓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仪式包括三界公神坛揭幕、三界公升坛、丰收树揭彩、纳亭仪式、敬献贡品、放长生鸡、撒福禄寿米等。这些还愿和祈福的仪式活动统称为“肥套”,是毛南族古老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毛南族的“肥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的“分龙节”一般持续三天,分为两个时段进行。前两天为“椎牛”敬神,称为“庙祭”;第三天为拜祭诸神,称为“家祭”。
在“分龙节”的第一天,各自然屯集体举行“椎牛”仪式,以祭玉帝及三界公。道师们在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身穿法衣,戴着各神的傩面具,腰背陶制的羊皮面祥鼓,手持简笏,吟诵经文,唱乐神歌,跳乐神舞。仪式时,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第二天,道师们再次在庙前举行“椎牛”仪式。他们将一头白色水牯牛牵来,头上挂满了用纸剪做的金锭和银锭,道师喃经请神,同时用铁耙钉对准牛的头部。念完经文后,一位壮男子用锤子猛击耙钉,将牛击倒,再用刀放血。然后用牛的尾巴、头、血及四肢祭玉帝及三界公。祭庙后,村寨开始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同填”“同顶”“同拼”、武术表演及山歌对唱等。未婚青年也在这天到歌场寻找意中人或走亲访友。
第三天,各家各户单独举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家家户户都蒸制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堂屋里祭三界公和祖先;还用五色糯米饭做成团粒,粘在柳枝或竹枝上,像挂满果实的果树,称为“丰收树”,并从田间扯回少量禾苗摆放,预祝一年五谷丰登。出嫁的女儿穿上节日盛装,携儿带女回家吃“团圆饭”,还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共庆“分龙节”。毛南族将牛看作忠实的朋友,为感谢牛一年的辛苦劳作,会用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喂牛,以示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