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日

分龙节

2025年6月15日 |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 | 星期日
距离下一个 分龙节 2026年7月4日 还有
00
00
00
00

分龙节介绍

分龙节,又称分龙日,是汉族、毛南族以及畲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各地区节日内容和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祈雨、跳傩舞、唱戏拜龙王,有的地方举行龙舟赛、演习防火,但都与雨水有关。

节日介绍

分龙节,又称分龙日,是汉族、毛南族以及畲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节日内容和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祈雨、跳傩舞、唱戏拜龙王,有的地方举行龙舟赛、演习防火,但都与雨水有关。

分龙节

分龙节与远古时期的祈雨方式雩舞有关,具体产生于何时无史料考证,有关“分龙”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陆佃《埤雅·释天》中有:“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地方志《思恩县志·社会编》也有记载。传说“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

分龙节作为传统节日,虽然已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在毛南族、畲族中仍在传承,其中凝聚着歌舞、美食、银饰、石雕、竹编等丰富的民族艺术,对不少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另因其和夏季雨事紧密的联系,也包含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是广西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节日历史

分龙节与古代的祈雨方式——雩舞有着密切关系。《周礼·司巫》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先民们在祈雨时常伴有一定的仪式舞蹈,这与许多祈雨仪式相似。分龙节的具体起源无法考证,最早的有关记载出现在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天》中提到:“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时期的《思恩县志·社会编》也记载了“毛难夏作庙,祈雨祈福,椎牛大享,亲眷成集,馈遗甚丰”。

“分龙”是汉文化中的一个时令名称,文献中常提到“分龙雨”和“分龙日”。分龙雨是指夏季的阵雨,常表现为相距不远的两地一雨一晴,也被称为“隔辙雨”“牛脊雨”。宋代庄绰在《鸡肋编·卷中》也有类似记载。

历史上,“分龙”的节气观念与“分龙节”的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近代,广西邻近的湖南和广东地区也多有分龙节的习俗。这与汉族地区较广西山地少数民族地区更早发展农耕、农业更为发达、农业经验更加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族移民和汉族文化对毛南族及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节日日期

分龙日的日期因地域和气候差异而不同。江浙地区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北京则是五月二十三日,福建在夏至后。湖南和广东则以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分龙日,各地的分龙节日期各有不同。

例如,宋代叶廷琏在《海录碎事·地·风俗》中记载,池州在五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南京在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节,二十五日为回龙节。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从每年五月的夏至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因为分两次祭祀龙,所以叫分龙节。

畲族的分龙节在每年夏历“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相传玉皇大帝在这一天为畲族调派司管风、雨、电的四位龙王前来就位,因此称为分龙节。

节日习俗

汉族

汉族作为农耕民族,水对农业极为重要,因此在分龙日会举行祈雨、祭龙等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上海则由民间消防组织“龙社”进行消防操演,秦光荣的《上海县竹枝词》描绘了这一情景。山东章丘民间在六月二十日由有德长者组织祭祀龙王神,以祈求风调雨顺。湖南醴陵在分龙节这天禁忌挑粪,广东兴宁则在节前一天晚上洗净尿桶和粪桶,以免触怒龙神。在许多地方,分龙日和分龙节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畲族

这种习俗流行于福建东部地区,每年农历夏至后逢辰日举行。当地居民信仰龙王,为了防止“龙过山”损坏庄稼,会在作物种下后进行分龙仪式。人们认为龙怕铁,因此在这一天禁止动用铁器和粪桶等,以祈求龙王不造成水患,保佑丰收。节日期间,各地普遍停工,携带山货赶集,进行自由贸易,同时交流生产技术。男女青年通过盘歌寻找终身伴侣。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会给畲山“封龙”,因此畲族人将这天视为最好的祭祀日。过去,畲族群众会采取各种形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随着时代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已被摒弃,但盘歌活动依然延续。不仅如此,盘歌的内容也逐步从纯祭祀延伸到歌唱生活和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一些地方的青年男女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利用节日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毛南族

分龙节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的民族节庆,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这是毛南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百姓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仪式包括三界公神坛揭幕、三界公升坛、丰收树揭彩、纳亭仪式、敬献贡品、放长生鸡、撒福禄寿米等。这些还愿和祈福的仪式活动统称为“肥套”,是毛南族古老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毛南族的“肥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的“分龙节”一般持续三天,分为两个时段进行。前两天为“椎牛”敬神,称为“庙祭”;第三天为拜祭诸神,称为“家祭”。

在“分龙节”的第一天,各自然屯集体举行“椎牛”仪式,以祭玉帝及三界公。道师们在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身穿法衣,戴着各神的傩面具,腰背陶制的羊皮面祥鼓,手持简笏,吟诵经文,唱乐神歌,跳乐神舞。仪式时,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第二天,道师们再次在庙前举行“椎牛”仪式。他们将一头白色水牯牛牵来,头上挂满了用纸剪做的金锭和银锭,道师喃经请神,同时用铁耙钉对准牛的头部。念完经文后,一位壮男子用锤子猛击耙钉,将牛击倒,再用刀放血。然后用牛的尾巴、头、血及四肢祭玉帝及三界公。祭庙后,村寨开始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同填”“同顶”“同拼”、武术表演及山歌对唱等。未婚青年也在这天到歌场寻找意中人或走亲访友。

第三天,各家各户单独举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家家户户都蒸制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堂屋里祭三界公和祖先;还用五色糯米饭做成团粒,粘在柳枝或竹枝上,像挂满果实的果树,称为“丰收树”,并从田间扯回少量禾苗摆放,预祝一年五谷丰登。出嫁的女儿穿上节日盛装,携儿带女回家吃“团圆饭”,还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共庆“分龙节”。毛南族将牛看作忠实的朋友,为感谢牛一年的辛苦劳作,会用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喂牛,以示慰劳。

最近几年分龙节时间表

以下是2020年至2030年分龙节的具体日期信息:

年份 日期 农历 生肖 星期
2020年 7月10日 五月二十 星期五
2021年 6月29日 五月二十 星期二
2022年 6月18日 五月二十 星期六
2023年 7月7日 五月二十 星期五
2024年 6月25日 五月二十 星期二
2025年 6月15日 五月二十 星期日
2026年 7月4日 五月二十 星期六
2027年 6月24日 五月二十 星期四
2028年 6月12日 五月二十 星期一
2029年 7月1日 五月二十 星期日
2030年 6月20日 五月二十 星期四

历史上的6月15日

2001-06-15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998-06-15

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1991-06-15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出版

1982-06-15

优秀知识分子蒋筑英逝世

1978-06-15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逝世

1976-06-15

毛泽东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

1971-06-15

谢觉哉逝世

1965-06-15

甲壳虫乐队获得帝国勋章

1964-06-15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1962-06-15

“好猫论”出台

1953-06-15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1949-06-15

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1948-06-15

《人民日报》创刊

1922-06-15

中共首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1888-06-15

著名爱国女华侨教育家余佩皋诞辰

1843-06-15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诞辰

1381-06-15

英国农民领袖瓦特·泰勒遇刺身亡 起义失败

1215-06-15

英国颁布《自由大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