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日,又称“石不动”“石头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为正月初十。该节日源于石头崇拜,传说为石头生日,流行于河南等地。当日禁动石制工具并设祭享祀,部分地区有抬石头神、食馍饼等习俗。
地日的起源
地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创世神话,与 “女娲创世” 的传说一脉相承。传说女娲在正月初一至初七依次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人,而初十则被视为 “土地的生日”。这一设定源于古代社会 “以农为本” 的生存逻辑 ——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托,将正月初十定为地日,体现了先民对土地的重视与感恩。
地日的核心内涵是 “敬地、祈丰”。古人认为,土地的 “运势” 直接影响当年的收成,因此会通过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土地神庇佑,让农田肥沃、五谷丰登,确保一年衣食无忧。这种对土地的敬畏,也衍生出保护耕地、顺应自然的朴素理念。
地日的传统习俗
祭土地神
祭土地神是地日最核心的习俗。土地神(又称 “土地爷”“社神”)是掌管一方土地兴衰的神灵,被视为 “大地之主”。当天,人们会在田间地头或土地庙前设供桌,摆放糕点、水果、酒等祭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免受灾害侵袭。在农村地区,村民还会集体祭祀,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仪式,宣读祈福文,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敬石头、忌动石
地日又称 “石头节”,因土地与石头关系密切(石头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农耕工具的重要原料),民间有 “敬石头” 的习俗。人们会在磨盘、碾子、石臼等石制农具上摆放祭品,或用红布包裹石头,寓意 “石头显灵,助农丰收”。同时,这天有 “忌动石” 的禁忌,禁止开山采石、搬动石头或敲打石具,以免 “惊动土地”,被认为会影响当年的收成。
吃 “石” 相关食物
地日的饮食多与 “石”“土” 相关,取 “与土地相连” 之意。北方部分地区会吃用黄豆、玉米等杂粮制成的 “窝窝头等”,因其形状似土块,象征 “土地肥沃”;南方一些地区则吃 “年糕”,年糕黏性强,寓意 “土地黏合牢固,保收成”。还有的地方会吃 “烙饼”,饼皮金黄如土地,寄托 “土地产粮,丰衣足食” 的愿望。
抬石头、测年景
部分农村地区在这天有 “抬石头” 的习俗,年轻人会合力抬起一块象征 “土地肥力” 的石头,根据石头的轻重预判当年收成 —— 若感觉石头 “轻便”,则预示丰收;若 “沉重”,则可能被认为是收成不佳的兆头。这种习俗虽带有迷信色彩,却反映了古人对土地收成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文化意义
地日作为与土地相关的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生动缩影,传递了 “土地为根、敬畏自然” 的生存智慧。它提醒人们:土地是生存的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应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虽然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地日的核心精神仍在延续。在农村地区,祭土地神、敬石具的习俗依然可见;城市中,也有家庭会通过吃杂粮、讲述土地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地日所蕴含的 “珍惜土地、感恩自然” 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 “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相呼应,让这一古老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意义。
正月初十地日,不仅是对土地的纪念,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它在提醒我们:唯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