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4月4日设立为国际提高地雷意识和协助地雷行动日,简称国际地雷行动日。
节日起源
地雷,作为一种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的武器,在历次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一战期间,地雷首次大规模用于战场,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沉重灾难;二战及之后的地区冲突里,地雷使用量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仍受地雷困扰,超过 1 亿枚地雷深埋地下,每年约 6500 人因触雷伤亡,其中不乏大量无辜儿童。
地雷的危害远不止于人员伤亡。在受影响地区,雷区阻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限制民众行动自由,阻碍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例如,阿富汗部分乡村因雷区环绕,农民无法耕种土地,儿童上学途中面临生命危险,医疗卫生资源难以有效抵达,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开始行动。1997 年,《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简称《渥太华公约》)签署,旨在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并推动已有地雷销毁。在此基础上,2005 年 12 月 8 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 4 月 4 日为 “国际提高地雷意识和协助地雷行动日”,以聚焦地雷问题,动员全球力量参与排雷行动。
节日意义
国际地雷行动日的设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贯穿生命安全、社会发展、人道主义等多个维度。
从生命安全角度,它致力于减少因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造成的伤亡。儿童作为最易受伤害群体,常因对地雷危险认知不足,在玩耍时误触地雷。据联合国官方报告,过去 5 年内,仅伊拉克就至少有 314 名儿童因爆炸物死伤。国际地雷行动日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民众尤其是儿童的地雷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降低伤亡风险。
在社会发展层面,清除地雷是受影响地区重建与发展的前提。雷区的存在,使大片土地无法开发利用,阻碍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限制经济活动开展。当雷患消除,土地得以解放,农业、工业得以复苏,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可顺利建设,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如柬埔寨,在国际援助下持续开展排雷行动,部分雷区变为农田、工厂,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国际地雷行动日体现了对战争受害者的关怀。地雷受害者往往面临身体残疾、心理创伤,生活陷入困境。该节日推动各国为受害者提供医疗救助、康复服务、心理支持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