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起源传说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关于它的传说,最著名的是桓景避灾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去世。青年桓景的父母也因此而亡,他决心外出访仙学艺,为民除害。他历尽艰辛,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仙长收留了他,教他降妖剑术,并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还给了他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仙长的叮嘱,将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上。他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的习俗便代代相传。
节日习俗
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为著名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免灾祸、祈求平安,同时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秋景。在唐代,长安的文人雅士会在重阳节时聚集在长安城南的茱萸台上,登高赋诗,表达对友谊和生活的感慨。
赏菊赋诗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因其盛开于秋季,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在重阳节时,人们会赏菊、品菊,甚至赋诗赞美菊花。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对故友的深情厚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佩插茱萸
茱萸被认为是一种辟邪的物品,佩插茱萸也成为重阳节的一种传统习俗。在唐代,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帽子上或佩戴在手臂上,以达到避邪的效果。此外,在民间还流传着“双重九登高看茱萸”的习俗,即人们在重阳节不仅要佩插茱萸,还要登高远眺欣赏茱萸。
饮菊花酒
菊花酒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酒品,常被用来治疗头痛、眼疾等病症。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酿制菊花酒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菊花酒不仅口感清爽,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