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节是中国汉族、土族等地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为农历七月廿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七月廿二是财帛星君的成道日。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这一天有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习俗,所以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及七月廿二便是祭祀财神爷的日子。中国民间通常以放鞭炮、挂灯笼、烧香、送纸钱等形式以祈来年财源广进。
财神节最初起源于宋代的民间传说,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将财神作为神灵供奉。传说光绪年间,在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在七月二十一日夜里连续做了3个相同的梦,梦中一位老者让他为自己过生日,许诺若如此便保他生意亨通,周掌柜照做后果然生意红火,此事传开后,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纷纷效仿,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这一天,民间认为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也有说法认为是其生日。每到财神节,人们会在正屋挂上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或关云长的神像,摆上供品,如肉食、青菜、点心、水果、酒水等,点燃蜡烛、烧香纸、燃放鞭炮,郑重祭奠,以祈求买卖兴隆,财源茂盛。此外,因为水饺形似“元宝”,生菜寓意“生财”,芋头代表“余头”,菠菜意为“拨财”,所以这些食物也常出现在财神节的餐桌上。
财神节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如青岛、潍坊、诸城等地庆祝氛围较为浓厚。2002年青岛市还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此后每年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