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5日的“525心理健康节”前身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包括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中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现实意义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525 心理健康节的意义尤为突出:
打破认知误区:缓解 “谈心理问题就是‘矫情’‘脆弱’” 的偏见,让 “寻求心理帮助” 成为像 “感冒看医生” 一样正常的事,比如不少人因 525 的宣传,第一次意识到 “心理咨询不是‘治病’,而是‘给心理做保养’”;
提升全民意识:对青少年而言,能帮助他们在成长关键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减少因 “不懂调节” 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成年人而言,能提醒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 “暂停一下,关注自己”,避免因长期忽视心理需求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推动资源普及:525 成为连接 “心理健康需求” 与 “专业资源” 的桥梁,比如很多人通过活动了解到当地的公益心理咨询热线、社区心理服务站,知道 “遇到心理困扰时该去哪里求助”。
历届活动
2000年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围绕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
2001年第二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口号是:“我爱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
2002年的第三届活动主题围绕“自我”方面展开,口号是:“我爱我,了解我自己。”
2003年的第四届活动针对“非典”,以危机干预为主题,口号是:“我爱我,危机、理性、成长。”
2004年的活动主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问题,口号是:“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这一年的5.25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团中央和教育部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
2005年第六届525心理健康节主要围绕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问题,主题是:“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2006年的主题是:“我爱我,快乐自在我心,健康、自信的心理。”让我们尽情体验快乐的感觉。
2007年的主题是“人际交往与师生互助”,口号为:我爱我,用心交往,构建和谐。
2008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 绿色奥运。”
2009年的主题是:“直面压力,放飞理想。”
2010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
2011年的主题是:“共建幸福校园,共享快乐生活。”
2012年的主题是:“寻找我·拥抱我。”
2013年的主题是:“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
2014年的主题是:“敞开心扉 拥抱爱。”
2015年的主题是:“释放心灵,成就梦想。”
2020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