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宽容日(每年11月16日)
国际宽容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全球性纪念日,定于每年11月16日,旨在倡导宽容理念,促进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间的理解与和平共处。
设立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多元化社会里,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由于全球化、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文化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能与各种文化进行有益的交流使世界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间加强理解、和谐共处,成为全球性的严重争战。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大会1993年决定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还形成了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
联合国决心通过加强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来促进宽容。这是《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核心要素。在这个以根本不尊重人的生命为特征的暴力极端主义不断增加,冲突日益扩大的时代,这一点更为重要。

1945年11月16日,《联合国宪章》签署国决心“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并发扬宽容精神”。
1993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议,宣布1995年为国际宽容年。
1995年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曾通过《容忍原则宣言》和《容忍年后续行动计划》。
1996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决定举办国际宽容日。
节日活动
宽容并不是简单指“容忍他人行为”,而是指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国际宽容日”发表讲话指出,宽容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是基于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获得。他倡导,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
教科文组织曾在对宽容日的介绍中提到,构建宽容、诚信社会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它需要时间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偏见、不满多来自于无知和恐惧,因此,教科文组织呼吁整个社会普及宽容教育,呼吁不同民族了解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同时强调,宽容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父母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自己,快乐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宽容朋友,把别人对你的好刻在石头上,时刻铭记,对你的坏刻在沙滩上,随着涨潮而立即忘却;宽容社会,虽然现实存在很多的缺陷,但记得历史的车轮还是在向前滚;宽容你的敌人,不要轻易说恨,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一样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所以请把你的精力都用来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